【原文】
孙子曰:地形者,有通者,有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dui)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乃胜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形篇结构】
地形第十,与竹简本位置相同,只有篇题,没有内容。
孙子在《计篇》定义“地”:地者,远近,高下,广狭,险易,死生。这是“地”之自然形态,有了人的参与,就产生了地势、地利,就变得复杂的多。
地形篇并非单纯讲地理形态,而是结合人来讲地势上的兵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一部分讲“六地”和“六败”,一部分讲上将之道。
第一部分阐述关于“地”与“人”的问题。
“孙子曰……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讲六种地形,即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以及这六种地形的特点和作战方法,孙子称这部分为“地之道”,是要求将帅用好地之利。
“故兵有走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讲地形、地利之用的关键在人,在“人和”上出问题,就会战败,孙子讲了六种情况,任何一种情况出现在军队中,都必败无疑,这六种情况分别是,势均而以一击十的“走”,卒强吏弱的“驰”,吏强卒弱的“陷”,大吏怒而不服自战的“崩”,将弱吏无常的“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士强、兵无选锋的“北”。
第二部分从四个部分阐述上将之道。
“夫地形者……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讲对将军基本素养的要求,首先要知地、知兵、知地利、地势;其次要能够准确预知敌人的行动方案,依据敌情排兵布阵以取胜。
“故战道必胜……国之宝也”讲将帅的功名观,在基本素养上要知战道,即战争的基本规律、规则,不可违背;在功名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原则。
“视卒如婴儿……不可用也”讲将帅要把握与士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爱兵如子,另一方面不要亲近的不用。
“知吾卒之可以击……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讲将帅要能够“先知尽知”,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地形篇章句详解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