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第十一剑:品牌故事法

品牌创意之第二剑数字符号法和第六剑概念占位法,走的是理性路线,立足于产品本身证明它“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如果有硬实力,当然可以碾压竞品;如果不是,“媒婆式”的感性路线——嘴上功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一个小伙子不高不富不帅,这个时候媒人不宜向姑娘直接透露他的缺点,要看媒婆会不会“讲故事”了。身高不高?可以卖过去:篮球高手,曾是中学校队主力。

收入不高?没关系,可以卖未来:目前是一家正在推进上市的集团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持有公司期权,对标他们行业××公司的估值,未来股权价值可达N百万元。颜值不高?那就避实就虚。如果男士偏胖,媒婆会把他塑造成宠妻狂魔,敦厚稳重之士;如果偏瘦,将其包装成为精明能干、浪漫细心之士。

策划人、文案人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未尝不是在干着媒婆的“生计”,唯一的区别是媒婆最终希望的结果是“男女成双结对”,而策划人的理想则是让品牌成为“消费者成群结队、粉丝团投怀送抱”的赢家。

所以,媒婆告诉我们品牌故事很重要,因为谈恋爱谈的就是一种感觉,有技巧的故事可以堆砌一个人,也可以美化甚至神化一个人。这一点我有点佩服“依云式”的品牌故事。

1789年夏天,一个法国贵族不幸患上了肾结石,难以治愈。当时正流行喝矿泉水,他决定试一试。有一次,他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依云镇,饮用了当地的泉水,并坚持了一段时间,不久竟发现自己的肾结石奇迹般痊愈了。这个奇闻不胫而走,专家们随后做了专门分析,发现里面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依云水的疗效……

这个故事还有其他版本,如患癌症老夫妇版。不管是肾结石还是癌症,通过喝矿泉水能否不治而愈属于医学范畴,不做过多评论。但通过品牌故事的包装让人们随之入境,变得感性起来,不再纠缠于“水贵于油”的现实与水体本身的物理成分,这种避实就虚式的品牌文案策略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我们也曾经策划过巴马系长寿概念产品,发现决定健康长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长寿遗传基因、水质、空气、地磁场、相对的高海拔、饮食结构、知足常乐的心境、适度且有规律的运动、孝顺的家庭与和谐的邻里关系等。适度地包装品牌故事,可以避免推广陷入“纯科普式”的说教陷阱。

实战案例:“昆记安红”背后的品牌故事——1915年巴拿马金质奖章茶获奖轶事。

很多茶客可能没想到,为安化茶叶夺得至高荣誉的并非安化黑茶,甚至不是安化绿茶(如安化松针),而是安化红茶。经权威考证:安化烟溪是1915年巴拿马金质奖章茶“昆记梁徵辑”红茶的原产地,该奖项在安化茶史上具有唯一性。基于这一支撑,我们创意了“昆记安红”商标,并借鉴相关史料对品牌故事进行了扩展演绎,摘录如下:

昆记茶号是安化历史上最悠久的茶行之一,前身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其间山西茶商兴起,以张家口长裕川、长盛川、大玉川、大昌川四大茶号为代表,将安化黑砖茶、百两茶销往内外蒙古,安化红茶则走陆上丝绸之路远销俄、英等国家。昆记茶号创办人梁氏曾为晋商采办之一,系安化老烟溪马辔市人。马辔市与苞芷园、小淹、云台山等地并列为优质的“安化六洞茶”产区。清嘉庆十年前后,梁氏联合约30位安化茶农自发成立“昆记茶场”,昆取“茶中昆仑,开枝散叶”之意,寄望茶场枝繁叶茂,蒸蒸日上。

1854年,安化工夫红茶创制成功。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昆记茶号推出梁徵辑系列安化红茶。1915年,昆记梁徵辑安化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质奖章,系安化茶号在此次盛会获得的至高荣誉。从此安红代表湖红,奠定了与祁红、建红三足鼎立的繁荣局面。

(注:昆记梁徵辑安化红茶获奖实录,有兴趣茶友可参考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陈琪1917年出版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

创意小贴士:

很多走传统文化路线、打历史底蕴牌的产品,其品牌故事、文化符号、品牌名称往往是统一的,比如女儿红酒。

品牌故事创意法往往围绕故事核心要素,如年代、地点、人物、奖项等,从中提取品牌创意关键词。将品牌故事作为品牌的重要战略支点,借助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如围绕品牌故事的文学作品、影视剧、衍生文艺品、“网红景点打卡地”塑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