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业的门槛

在家居建材行业,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生意经”就是“以小博大”。如果有人想进入这个行业,启动方式非常简单:原材料可以赊购,零现金;设备可以租用,零现金;然后再找一个明星做平面代言,也就几十万元。然后一个招商会就够了,各地的经销商带着现金纷至沓来,前面的赊欠用加盟金垫付就可以,万事大吉,就等着数钱了。这就是很多企业的起家之道,可以说门槛非常低,也是家居建材行业千亿的行业规模却充斥着数万家企业的原因之一。

一个行业门槛的高度,决定于其资金和科技实力。在目前国内投资环境下,资金不是问题,科技却是个羁绊。家居建材行业向来不被认为是什么高科技行业,加之市场的巨大需求,投资者纷至沓来,前期“加法”的红利让商家获利颇丰。然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智能家居和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兴起,我们忽然发现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加法游戏”好像力不从心了。

在海外品牌占据行业高端市场的大部分江山以后,我们总想向上跳一跳,来分一杯羹,最后总是事与愿违,所能获得的只是下游的分销权等市场因素。即使是市场营销,我们也总是感到高处不胜寒,对于利润丰厚的高端家具市场,商家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市场和客户,恨的是不知道该如何取得。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我工作过的一家瑞典知名木地板品牌2007在中国参与试产推广活动时,被当地的电视台采访。电视台记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木地板行业拥有上万个企业和品牌,他们在市场内低价竞争,导致市场环境的恶化,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按照惯例,我相信这位记着设定的答案是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等不痛不痒答案,然而老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预料:“很好啊,就该这样!中国的木地板企业太多了!我们瑞典是一个木业大国,也就是只有二十几家企业,而中国极度缺乏森林资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在从事这个行业?这不合理嘛!我认为这是好事,等到竞争之后死掉一批,只剩下几十家企业了,市场环境也就好了!”

当时作为翻译者的我将原意告诉这位记者时,她目瞪口呆,甚至不知道如何将采访继续了。为了化解尴尬,我只好劝告记者,她可以按照既定的答案发稿,反正老外也看不到。看来作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人的思维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