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捭阖第一:捭阖是阴阳大道的妙用

【阐微】

本篇开宗明义,阐述纵横家的理论核心捭阖之道。

陶弘景题下注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捭,音bǎi,本意是开的意思,属阳;阖,音hé,本意是闭的意思,属阴。纵横家就是在言语的一开一闭之间,行阴阳之道,达到游说天下的目标。所以本篇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华中理工大学的张建国先生解释:“‘捭’即是‘开’的意思,运用到言谈技巧方面就是‘言’的意思。所谓‘言’,也就是说先以一定的具有诱惑的言辞去启发对方,待对方有所反应后,我方再从其言谈举止中,进一步地去推测对方的兴趣、嗜好、个性等,因此,‘捭’是用来探测对方的实情的。(鬼谷子说:‘捭之者,料其情也。’)”(张建国:《鬼谷子注释》,收入《鬼谷子实用智谋大全》,气象出版社,1993年,第227页。)

“‘阖’是‘闭’的意思,运用到言谈技巧方面就是‘默’的意思。所谓‘默’,有两层意思:一是设法巧妙地抑制被游说者的主见,挫其意旨,使之心灰意冷,不得不接受游说者的建议;二是如果对方固执己见、滔滔不绝地直叙其意旨,那么,游说者可以采取沉默寡言的方式,让对方充分地表现自己,最后因为得不到游说者的反应而感到自讨没趣,以至不得不听听游说者的意见。因此,‘阖’是用来结纳对方的诚意的。(鬼谷子说:‘阖之者,结其诚也。’)”(张建国:《鬼谷子注释》,收入《鬼谷子实用智谋大全》,气象出版社,1993年,第228页。)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捭一阖亦通于大道,所以文中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行捭阖之术,所言世间万类亦有阴阳。“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本篇论捭阖,与银雀山汉简兵家论《奇正》相参,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道一以贯之,真实不虚!

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志于此学者努力!

【经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1】,为众生之先【2】,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3】,知存亡之门户【4】,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5】,而守司其门户【6】。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7】。

【译文】

考察古代历史,圣人在天地之间,能够做民众的引导者。他观察阴阳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看到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人世间,从古到今,他们遵守的大道都是不变的。

【注释】

【1】陶弘景注:“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粤若:发语词,无具体词义。

【2】陶弘景注:“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在中国文化中,圣人是一种生命的境界,通乎天地。本书《抵巇第四》有:“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3】陶弘景注:“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管子·心术上》有:“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

【4】陶弘景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几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5】陶弘景注:“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之朕,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远见焉。”筹策,谋划。朕,征兆。

【6】陶弘景注:“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故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7】陶弘景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西汉董仲舒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

【经文】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3】,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4】。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5】。

【译文】

事物变化无穷,各归其位。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把握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优劣,比较他们技艺的短长,因材而用之。贤能和不贤能,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是有差别的。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捭,有的可以阖;有的可以进,有的可以退:有的可轻贱,有的可以贵,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任用他们,实现无为而治。

【注释】

【1】陶弘景注:“其道虽一,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

【2】陶弘景注:“此言象法各异,施教不同。”

【3】陶弘景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这里的门户,即上文的“存亡之门户”。

【4】陶弘景注:“权,谓权谋。能,谓才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5】陶弘景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这是讲无为而治的道理,是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核心。

【经文】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1】。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2】。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3】。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4】。离合有守,先从其志【5】。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6】。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7】。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8】。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9】。

【译文】

任用某人时,要周详判断他有无才能,为人真诚还是虚假,根据其嗜好来考察他的志向。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看他的反应,进而发现真实情况,关键是掌握他的志向,这是采取先阖后捭的办法,从中看到臣下所言的利害所在。或者公开自己的意图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将之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为让对方敞开心扉;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真实情况。对方赞同与否,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无论意见乖离或者相合,关键要抓住对方的志向思想。用捭之道,贵在周详;用阖之道,贵在隐秘。周详和隐秘都贵在微妙,这就近于大道了。捭,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阖,是为了确定对方真诚与否。圣人了解事物合理与否,再确定处理方法,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想法不合理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另作他图。

【注释】

【1】陶弘景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见,通“现”。

【2】陶弘景注:“凡臣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这是讲御下之术。指,通“旨”。微排,试探性地反驳。

【3】陶弘景注:“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诚,实也。

【4】陶弘景注:“凡臣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5】陶弘景注:“谓其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离,乖离,不相合。

【6】陶弘景注:“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秘,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微,微妙,隐蔽。

【7】陶弘景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8】陶弘景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得所,因而为设谋虑,使之遵行也。”《荀子·儒效篇》有:“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

【9】陶弘景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中,符合。自为之虑,为自己另作他虑。 

【经文】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1】。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2】。捭阖者,天地之道【3】。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4】。

【译文】

公开宣扬自己的言论,行捭之道,对方合理的意见就用,不合理的先放起来。反之,行阖之道,诚实的就采用,不诚实的就离去。捭阖如乾坤,乃天地大道。它能如阴阳一样,化育万类。纵或横,返与出,翻与覆,反与背,都是由捭阖产生的。

【注释】

【1】陶弘景注:“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内而藏之也。”

【2】陶弘景注:“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去,离开。

【3】陶弘景注:“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故谓天地之道。”

【4】陶弘景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忤,相背。

【经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1】。吉凶大命系焉【2】。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3】。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4】。

【译文】

捭阖是阴阳大道的变化,是游说之辞的应变。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各种形势变化,吉凶死亡全都与之相关。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说出来。

【注释】

【1】陶弘景注:“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审之。”豫,通“预”。

【2】陶弘景注:“天命,谓圣人禀天命王天下,然此亦因变化而起。故曰:吉凶大命系焉。”

【3】陶弘景注:“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4】陶弘景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皆由门户出入也。”

【经文】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1】。阴阳其和,终始其义【2】。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3】;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4】。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5】。

【译文】

用捭阖之术表达思想,所谓捭,就是开启,说话,属于阳;所谓阖,是闭合,静默,属于阴。说话也要阴阳和谐,从开始到结束都要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得意,这些事属阳类,是“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些事属阴类,是“终”。言论效法阳一类的,都叫作始,它促使对方行动。言论效法阴一类的,都叫作终,它从事情不好的一面游说,从而达到阻止对方的目的。

【注释】

【1】陶弘景注:“言上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关、制,控制的意思。

【2】陶弘景注:“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义,宜也。

【3】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阳曰始。”

【4】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

【5】陶弘景注:“谓言说者,有于阳言之,有于阴言之,听者宜知其然。”游说者总是从好坏两方面言说,行捭阖之道,达到游说的目的。

【经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1】。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2】。以下求小,以高求大【3】。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5】。为小无内,为大无外【6】。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7】。

【译文】

捭阖之道,反复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与性情柔弱、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要用低下的言论来迎合志向微小的人,用高远的言论迎合志向远大的人。依照这个道理,可出可入,圆融无碍,没有什么对象是不可说服的。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无论大小,都可游说成功。益损、去就、倍反,都要用阴阳之道来驾驭。

【注释】

【1】陶弘景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试,试探。

【2】陶弘景注:“谓与阳情者言,高以引之;与阴情者言,卑以引之。”《韩非子·难一》说:“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

【3】陶弘景注:“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求,适应。

【4】陶弘景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5】陶弘景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也。”

【6】陶弘景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吕氏春秋·下贤》形容得道的境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东汉高诱注云:“道在大,能大,故无复有外;在小,能小,故无复有内。道所贵之也。”

【7】陶弘景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经文】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1】。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2】。阴阳相求,由捭阖也【3】。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4】。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5】。

【译文】

阳指行动前进,阴指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返至极端还于阴;阴走至极端达于阳。君主效法阳动,要用道德感化;臣下效法阴静,要用行动帮助。君主驾驭臣下,以爵禄养臣。臣下交结君主,尽忠效力。二者之间,都合乎捭阖之道。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根本,天地变化的门户。

【注释】

【1】陶弘景注:“此言君臣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2】陶弘景注:“此言君以爵禄养臣,臣以股肱宣力。”苞,通“包”。

【3】陶弘景注:“君臣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4】陶弘景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5】陶弘景注:“天圆地方,君臣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君臣之道自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圆,君也;方,臣也。”古人常以圆方代指天地、君臣。

【谈古论今】

阴阳与捭阖

阴阳学说是纵横家的理论基础。《周易·系辞上》说:“一阖一辟谓之变。”阖,闭合。辟,开启。纵横家以捭阖之道言天地万变。

陈蒲清教授总结道:“《鬼谷子》本篇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从纵横游说之术的角度说,它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本篇的阴阳开阖思想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各篇都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陈蒲清:《鬼谷子详解》,岳麓书社,2005年,第11页。)

观战国纵横家游说,无不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大行捭阖之术,进而达到游说的目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苏秦行捭阖之术,游说赵王合纵。他直接以阴阳代指纵横。上面说:“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苏秦让赵王回避左右侍臣,自己宣讲合纵、连横的差别。

在苏子整个游说过程中,反复行捭阖之术,言此之短,说彼之长,环环相扣,妙趣横生。比如开始讲六国合纵的好处,是阳,是捭,马上提到与秦连横的坏处,是阴,是阖。

苏秦先言合纵的好处,以引起赵王的兴趣。他说:“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意见,燕国一定会把出产毡、裘、狗、马的地方献给您,齐国一定会把海边产鱼盐的地盘献给您,楚国一定会把出产橘柚的云梦之地献给您,韩国、魏国也必然献出很多城池给您,大王的父兄外戚都可以有封侯的土地。割取别国土地得到别国财货,是五霸不惜牺牲去追求的;使贵戚得以封侯,是从前商汤放逐夏桀、武王伐纣才争得的。现在大王无为而治就可以得到这两样,是我为大王感到欣慰的。”(原文: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桔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苏秦接着又说与秦或与齐连横的灾难性结果,阻止赵王连横的想法:大王与秦国结盟,秦国必然去侵略韩、魏;大王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去侵略楚、魏。魏国衰弱后就必然割河外之地,韩国弱了,它就会献出宜阳。献出了宜阳,则通往上郡的路就切断了;河外割让了,道路就不能通行到上郡;楚国衰弱,赵国就孤立无援。这三项,不能不慎重考虑。秦国攻下轵道,那么南阳就会动摇;再劫持韩国包围周室,那赵国就会削弱;秦国再占领卫都濮阳夺取淇水之地,那么齐国必然会到秦国称臣。假如秦国能在山东得到这些,必定会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穿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兵必将交战于邯郸城下。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地方啊!(原文: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接着,苏秦不断行捭阖短长之术,大言横人(张仪之类主张连横的人)之短,最后说得赵王心服口服:“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学人当细读此篇,从中细分出诸多或捭或阖、相辅相成的言论,以便领悟阴阳之道如何具体应用于纵横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