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法组织结构法——组织结构成本

我在咨询实践中发现,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组织架构,具体内容可自行了解)成本也是企业一项较为复杂但又客观存在的隐形成本,存在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结构臃肿、部门职能不健全、因人设岗、部门之间互不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成本的高低。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成本管理的顶层设计的起点,是总成本领先的关键一环。

本节重点阐述组织结构臃肿带来的成本,一些企业有时为了追求细致分工,过多地设立了多个横向部门、多个横向岗位与多个纵向管理层次的结构,这样的设置会使沟通成本上升,毕竟“多一个菩萨多一炷香”,会使等待成本增加(等待领导决策),会使管理人员增加。即使是做同样的产品,规模相近的两家企业结构不同,处理问题的机制和时效也不同。

其中一家企业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品质部品管人员发现制程品质不良,当天告知生产部;生产部第2天请技术部协助解决,技术部分析了1天,发现是供应商的问题,告知品质部;品质部找到采购部,采购部通知供应商;供应商业务部传递给本公司的技术部,技术部分析了1.5天后回复需要客户品质部来厂指导并辅导;采购部告知品质部,品质部回复请采购部填写《品质辅导申请单》。就这样,时间过去了近两周,品质部工程师终于去了供应商处辅导,而这个产品的订单已经接近尾声了。

另一家企业是这样处理问题的,技术、品质同属技术质量部,生产和采购同属供应链部,品管人员发现制程品质不良,当天告知生产车间、本部门技术人员;技术质量部负责人知道此事后与供应链部负责人直接沟通,要求供应商限期回复原因;得到回复后派出品质工程师去供应商处辅导,用时2.5天。

这两种架构处理问题的时效不言而喻,当出现成本管理问题的时候,决策者们往往更喜欢从人的层面找原因,也更喜欢从领导层找原因,较少检视组织结构问题,从而造成组织结构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下面来看一个组织架构重叠产生人工成本过高的案例。

【案例3】架构重叠的隐形成本

笔者进驻某大型企业开始进行调研,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经营处于亏损边缘。进驻调研发现,该企业制造部门一共有7个车间,每个车间人数平均在200人左右,纵向组织架构从一线员工到部门经理有5个层级:一线员工→(副)班长→(副)组长→(副)主管→(副)经理。其中:

​ 每个车间设经理1人,负责该车间的整体管理,对该车间总绩效负责。

​ 设主管两人,白班、夜班各1人,负责车间生技人员管理、班次编排、物料管理、生产进度管理、异常处理。

​ 设生技组长两人,白班、夜班各1人,负责调机、机器异常处理。

​ 设生产组长两人,白班、夜班各1人,负责人员安排、品质管理、返工管理、包装管理、报表填写等事务。

​ 设班长两人,白班、夜班各1人,负责人员管理、标识管理、品质与返工管理、新员工培训、报表填写等事务。

由此可见:经理与主管、主管与生产组长的分工、工作内容、工作范围是明确可辨别的,而主管与生技组长的工作有重叠,生产组长与班长的分工不明确并且大部分工作内容重叠,只是待遇有所区别。由于有了班长这个岗位,所以就安排了两个人做基本相同的事务。询问得知,设班长的原因是生产组长在个别情况下会忙不过来,需要一个帮手。

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分析发现,班长、组长两个人的工作量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生技组长除了调机工作外,空闲时间非常多,一段时间培训后可以将主管的工作全部完成,也可以协助生产组长完成一部分工作,如新员工培训、人员管理等。

在随后的组织架构调整中,笔者带领的咨询团队与企业方总经理详细讨论了3轮,最后共同讨论确定,取消了班长的岗位设置,基层管理统一设置为组长,变纵向4级管理为3级管理,各车间组长人选在原有班长和组长中按考核成绩、过往表现择优录用。这项措施提升了管理效率,共节省人力14人,合计节省人工成本14人×5000元/月(平均值)×12个月=840000元/年。

考虑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取消了夜班生产主管岗位,由生技组长负责原夜班生产主管的工作,适当增加生技组长的绩效考核工资;经理级人员轮流巡查夜班生产情况;保留白班生产主管岗位。这项措施共节省人力7人,合计节省人工成本7人×6500元/月(平均值)×12个月=546000元/年。

以上节省的人工成本是指每月直接发放的工资,未包含用餐、住宿、社保、福利等间接人工成本与费用。

随后的事实和数据证明,各车间的效率、品质几乎没有受到车间组织架构调整的影响,沟通反而更加顺畅、等待时间缩短,各项数据有明显提升。

这种纵向组织架构调整对成本的降低是有效的,那么纵向存在问题,横向也存在问题的组织架构该怎么操作呢?请看另一家企业组织架构合并的案例。

【案例4】架构合并节约200万元

笔者进驻某企业调研,企业方告知其中一个事业部财务报表显示处于亏损状态。

该事业部生产部共有4个车间,配备了4位生产经理,经理之下配备了主管、领班、组长若干名。

调研发现,领班的岗位的位置比较尴尬,处于比组长级别高一些、比主管级别低一些的地位。如果没有主管,该岗位就相当于主管;如果有主管,领班就得服从主管管理,除生产部外,其他部门也都有主管、领班、组长三者共存的现象。

事实上,在组织架构中,只要有管理位置,只要有管理层级,有些人员会千方百计地向这里靠拢,一般不会让这些位置空缺。

调研还发现,每个车间的总人数在120~150人,日常管理松散、人浮于事,有的管理人员上班时间公开在办公室内睡觉、长时间闲聊、使用办公电脑上网娱乐,车间里的问题没有人去主动解决,而一些有能力的、愿意做事的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晋升空间,看到这些管理人员的所作所为后愤然离开,企业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对此,笔者实地观察了1周,结合这些管理者的全部工作量,提出了取消领班岗位设置变4级管理为3级管理,同时将原有的4个车间合并为生产一部、生产二部的建议。对现有的管理人员统一面试、员工民主评议、择优录取,给予合并后的生产经理更高待遇,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旨在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简化流程、减少用工浪费。

企业方老板一开始对这项建议不置可否,在慎重考虑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有道理,但下不了决心,迟迟不去下达这项重大决定。

笔者也明白,每家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分工与车间合并,它涉及企业中现有的责权利及将来责权利的再分配,涉及企业现有资源的再分配,涉及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次事故;这还涉及企业老板个人的亲情、友情……甚至涉及企业老板的个人形象、企业社会形象等。

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每家企业方老板的决策方式、决策速度也不一样。

这家企业经过笔者的耐心追踪,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多次讨论、流程演练、多方讨论、多方论证。终于,企业方老板在综合考虑、痛定思痛后,毅然同意了上面的建议。

该企业的调整先从二车间、三车间展开,合并前后的生产一部人员变化如表1-1所示。

表1-1生产一部合并前后人员对比

合并前:二车间、三车间

合并后:生产一部

差异

差异比例

岗位

定编人数

岗位

定编人数

经理

2

经理

1

-1

-50%

主管&领班

7

主管(课级&技术)

5

-2

-29%

组长

14

组长

13

-1

-7%

文员

2

文员

1

-1

-50%

装模员

8

装模员

6

-2

-25%

入库员

2

入库员

2

0

0%

记数

4

全检&计数

2

-4

-67%

全检员

2

收废

4

收废

2

-4

-67%

拉车搬运

2

合计

47

 -

32

-15

-32%

接下来将一车间、四车间合并为生产二部,节省人力11人,这项架构合并措施共节省人力26人,合计节省人工成本26人×6500元/月×12个月=2028000元/年。

以上人工成本包含每月的工资,也包含用餐、住宿、社保、福利、年终奖金等间接成本,由这些成本、费用综合计算所得。

同样,这家企业的组织架构合并实现了平稳过渡,没有出现效率、品质、人员问题,并且为下一步全公司的管理提升工作打下了良好开端。

上述两个案例的意义不仅仅是节约了一些人工成本,降低了沟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企业里愿意站出来做事的人做事,让做事的人做得了事,进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企业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组织风气,让组织关系变得更简单、沟通更快捷,大大减少了“人浮于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