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理僵化,误区重重:管理如何支撑经营

企业天然有着“规范化”的内生需求,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大量的管理方法、工具和制度被引入成长型企业之中,同时也引入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推动各项管理职能的发育。

在制度、方法、工具的引入过程中,成长型企业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生吞活剥,不能与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管理基础形成有机的统一,导致管理效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日益僵化。经营规模没有量变,却过早患上“大企业病”。

成长型企业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管理知识的误用”。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明确说过:“管理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管理的唯一标准是有效”。

任何管理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情境,应运于解决特定的经营问题而产生,是否有效, 取决于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条件。借用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的话,“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丰田模式,丰田模式只是后来专家和学者们的总结和提炼;我对丰田的所有贡献来源于对现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中国企业中出现的IPD热潮就是管理误区的典型例子。自从华为通过引入IBM的IPD(集成 产品开发)的思想、流程提升了内部协同效率,取得了成功之后,IPD成为各企业争相效仿的成功模式,甚至有些企业以引入IPD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标志。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企业不但没有提升产品创新过程的效率,反而使得内部疲于应付。流程文件一大堆,忙于撰写各种文件,却没时间深入分析关键技术环节;评审过程一大堆,忙于使得评审过程符合流程规定,产品性能与质量仍然无法提升;设置部门一大堆(开发、测试、中试等),却只有形式上的保 证,没有实际内容的保证,浪费了大量费用和人才资源。

其实,典型研发管理模式分为三类:项目管理模式;专业技术平台模式;集成开发模式(IPD)。三种模式本身没有对错和先进落后之分,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盲目追求先进的管理方法,只能越来越偏离原本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引发新的管理问题。事实上,如何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具有战略价值和市场价值,而不是仅仅指向所谓的管理规范化,应当成为成长型企业思考管理的出发点。只有建立战略思维导向和问题思维导向才能真 正把握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路径和应该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