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涛最近在看新闻的时候,看到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哲涛对这个词很感兴趣,他想,总理所提的工匠精神,可能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但是对于企业内的管理者与员工来说,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也许是一致的,就是对质量的追求。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修炼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他开始查阅有关的资料,并看了日本企业界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
《活法》中提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称之为“智慧之井”的地方,无意间人们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创造力。稻盛和夫进而发现了“开辟智慧之井,释放无穷睿智”的秘方:“工作现场有神灵”。
工作现场有神灵就如同“理论联系实际”里的实际。任何问题和现象的发生都有其本质的原因,要找出所发生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就要回到根本、回到现场,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掌握业务的核心、规律与本质,这为每一家渴望成功的企业提供了持续开发智慧之井的可行之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工作神灵。
稻盛和夫说:“企业家要像工匠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简单的一句话,显露出匠心打造的非凡气度。在日本,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这种情结被视为“燃性”。
稻盛和夫曾这样解释“燃烧的斗魂”——“燃性”,是指对事物的热情。自燃性的人是指先对事物开始采取行动,将其活力和能量分给周围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或其他已活跃起来的人的影响,能够活跃起来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能从周围受到影响也不为所动,反而打击周围人热情或意愿的人。
哲涛从稻盛和夫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我们需要每一个岗位上都发现有“匠人”精神的人才,并且发扬他们的做法,树立为榜样,激励更多这样的人才涌现。
于是,哲涛在公司内提倡设立“匠人”奖,可以部门推荐、员工自荐、其他人推荐等多种形式,并提供推荐或自荐的依据材料,然后在公司内投票,选出标杆人才。这在公司内形成了一种学习、研究“工匠精神”的风气。
后来,从获奖的人员中总结出一个规律,有“工匠精神”的员工会在专业纵深上走得比一般人远,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给内外部客户与用户新体验。
在对公司层层推选出来50名“匠人”的表彰会上,哲涛讲了一个故事:
《中华手工》杂志曾邀请一群深入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请他们谈一谈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一个匠人应该具备的特质。最后总结出20个特质:
(1) 独当一面。
(2) 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
(3) 需要适度地职业化、商业化。
(4) 做到专业与专心。
(5) 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6) 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7) 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
(8)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9)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造就命运。
(10)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1) 将心比心。
(12) 温故知新。
(13)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14) 有文化功底,有点绝活。
(15) 不跟随潮流。
(16) 不放弃,不改变初心。
(17) 执着地坚持。
(18) 认可自己的身份。
(19) 靠手艺吃饭。
(20) 不为五斗米折腰。
哲涛最后总结:“诚然,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世界,对匠的理解与认知也不一样。但是,通过他们的观点去认识匠、懂得匠,尊重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找回我们缺失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