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牌要带给消费者安全感

《执行官》: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不断扩大人们的想象空间,营销的边界不断被打破,旧社群消失,新社群诞生。从跨界营销到无界营销,传播与销售的界限也被打破。在您看来,营销方式有哪些新的变化,如何实现传播与商品的结合?

田品: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只能说下粗略的看法。传播环境转变了,传统媒体已经没有受众,大家都活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上,带来了传播的碎片化。因此,要关注消费者的喜好、口碑,关注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他们会被哪些信息影响,但最终焦点是消费者,其他都是工具和手段。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又或者另一句话:“做生意,要有努力为顾客创造快乐的目标。”每种商业都要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意义与幸福感,如果能够提供这种意义,就能实现传播和商品的完美结合。对品牌而言,正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通过品牌或标签来找到身份感和归属感,从认知到认同。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清楚知道所要传递的信息,那消费者自然就会出现在眼前。当然,餐饮业的特点决定了每一家店只能也只需要辐射到附近几公里的人群,但如果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传播覆盖的人群就会很广。

《执行官》:年轻人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然而他们的品牌意识似乎不是很强。作为行业资深的品牌管理者,在您看来品牌应如何和年轻人沟通?企业在塑造品牌时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田品:我觉得不用刻意去划分年龄群体,只要好玩有趣,大家是有共性的。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年龄的人们都会具备一些共性,只要是好吃的东西都不会放过,年轻和年老只是身体的状态而已。

《执行官》:社群营销是不是中小创业者的最佳方式?你参与了华南两大社群:孤独者联盟和放肆青春社群,为什么?其中有什么心得用在了Y7的经营上?营销专家、孤独者联盟社群创始人段传敏曾提出,社群商业是移互时代最值得尝试的商业模式,你认同吗?

田品:社群营销是一个新词,但是传统商业一直在做类似的事,古往今来成功的商人都看重口耳相传,也就是我所讲的“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企业建立了信誉,产品建立了信誉,这样大家就会口耳相传。这个过程就是发生在最早的一批客人中间。一间餐厅能够影响和抓住附近3~5公里的人群就足够了,因为他们的复购率很高。在以店为核心的经营中,最重要的是选址,有地点就涉及“社群”,附近购物中心、写字楼、住宅区的人群,就是所要服务的社群。所以,围绕社群做生意是中小创业者开始的最佳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也适合线上,只是线下围绕的是产品,而线上围绕的产品是“同频话题”。

我参与两大社群首先是因为跟段总、熊总是很多年的好朋友,其次两位都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我本身就喜欢跨界创新的事情,所以很乐意参与其中。除此之外,人都是社会性的,加入有质量的社群有助于个体的信息传播和连接。通过有凝聚力的社群,与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去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同频共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能量会有叠加作用。

在两个社群收获的心得就是平台思维很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能否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在上面跳舞,促进所有人的链接,并通过链接创造价值很重要,这也是我们Y7书服会、Y分享活动受欢迎的原因。另外,两个社群的侧重点不同,放肆青春以音乐为核心,而孤独者联盟用“思想者年会”来凝聚大家,这些事情刺激到我要在Y7做一些创新。我想要做读书、读人、读故事的活动,感觉有质量的分享就像有质量的进餐一样,让人心情愉悦!请有特殊阅历的人物分享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其他人能够吸收养分,比空洞的大会更有品质,更能给人以温暖,现在通过Y7的平台做这些事情非常适合。既然社群一直存在,互联网又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社群商业当然值得尝试。

《执行官》:近来,许多网红餐厅纷纷走下神坛,如健身圈吸粉无数的“色拉日记”停业,网红餐厅鼻祖黄太吉也从人们的谈资中销声匿迹。这些网红餐厅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何“昙花一现”?

田品:“色拉日记”我不太清楚,对黄太吉以及现在的喜茶等网红餐饮一直有关注,我曾把它们作为案例来观察。黄太吉的营销做得很好,创始人对如何传播很有想法,但是对于如何进入餐饮领域却始终摸不到要领。有一次,看到黄太吉的宣传,请了一些猛哥骑摩托车送外卖,开始做大规模送餐服务,这让我非常诧异,我觉得黄太吉忘记了自己主业是什么。虽然我也提倡创新,但创新一定是要为主业服务的,要知道自己的轴心,让主业的“肌肉”更发达,持续性更好,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餐饮业要以菜品为核心,要为广大消费者做好饭、做好菜,当一个餐饮公司忘记这一点时,我觉得已经没法去评价了,因为那已经是另一个行业了。

而黄太吉最近又开始发展加盟连锁,意味着黄太吉的资金可能出现问题,难以维持直营店经营,不过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开店数量,黄太吉走上了加盟店的方式。区别于中国连锁市场发展初期的十年,现在大多数公司都主张直营而非加盟。加盟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走向“双损”的结果。在中国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加盟商对特许商不信任,而且很多加盟商在经营不好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在食材上偷工减料,或是有经验后独立出去自己经营,毕竟每个人都想做老板,而不想受到合约的约束。在中国市场上,加盟模式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因此,黄太吉走上加盟的道路,将会很艰难,也可能会导致再一次的战略失误。

餐饮业很多网红餐厅,通过炒作、演技式排队迅速吸引大家眼球,但消费者终究是为自己的舌头买单,餐饮业还是要回归口味。餐饮业的转移成本很低,消费者觉着一家店的面不好吃,或是某家奶茶店不好喝,下次直接就不来了,不会因为某家店是网红店而继续光顾。因此,如果餐饮业的菜品不好,再红的网红店最后也会变黑。另一方面。餐饮业的管理非常综合,从选址、装修、开店,到环境、价格、服务,还有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非常复杂,不存在所谓的“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准要求。只是营销做得好,这家店的生命力一定是薄弱的,“昙花一现”也是必然的。

《执行官》:在你看来,传统的餐饮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你对Y7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田品:在“八项禁令”出台之后,高端餐饮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小而美的餐饮店近年来在市场上繁荣发展,不过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问题的暴露是好事,能够让餐饮行业不断改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我觉得未来餐饮业的趋势有三点:第一点是个性化的品牌会越来越受欢迎,第二点是会出现一些平台化的企业,第三点是在产业链里会涌现一些生态化的集团。总的来说,市场更加趋向专业化、细分化、高效化。

Y7是致力于“让吃饭成为幸福的事情! ”的品牌,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从产品研发、标准制造与流程化生产、供应链管理与运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来打磨品牌。一方面,我们希望Y7成为“轻奢式”的优质低价的美食代名词;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未来Y7能够成为链接的工具,区别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线上链接,是线下的、有品质的链接,比如“Y分享”就要追求达到“静悄悄轰隆隆”的效果,每个分享者都分享自己“活生生血淋淋”的故事。观众不仅仅是参加了一次聚餐,更会被分享者的故事震撼到。做有价值、高质量的链接,面对面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员段传敏:餐饮行业牵涉环节多,工作辛苦而繁重,赚一分钱比起你从事咨询行业一单上百万元真是天壤之别,你为什么反而弃易就难?

田品:餐饮业真的是开门百件事,从采购产品到灯泡坏了的小事都要操心,很累很辛苦。我服务的餐饮企业,成功的老板一定是非常勤劳的,因为餐饮业是彻彻底底的服务业。之所以跨界做餐饮,首先,是因为我热爱美食,做了多年的品牌管理“接生婆”与“保姆管家”后,对于餐饮业的“5W+IH”也很清楚,想有自己“孩子”的想法也就逐渐诞生和日益强化了;其次,我觉得一个人总要找些事情来修行,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既然这样就找自己最喜欢、最擅长、资源最容易配合的事情来做就好了,做餐饮也就成了随顺自然的事。

这其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而支持你战胜困难的就是对这份事情的热爱。为了这份热爱你愿意去克服任何困难与挑战,这种刺激感与成就感是帮别人做品牌管理完全达不到的。尽管现在卖一碗檬粉只赚几块钱,和原来收取咨询费没法比,但是看到客人吃完檬粉那种满足而幸福的表情,带给我们的成就感也是以往做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

观察员丁欣:你也是位投资人,并参与发起了一家个性电影院的众筹。为什么你那么看好电影行业?除了电影行业,你还看好哪些行业并愿意投资?

田品:前面提到了电影行业这几年几乎达到了40%的增长速度,你知道,做生意最好的就是进入一个增长型的市场,找到大家愿意消费的领域去做,这样钱才好挣。我们接下来的投资基本上会聚焦在美食、电影、旅行这些生活方式类领域的品牌。如果出现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消费领域,也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