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下属与客户高层接洽

在实际销售工作中,很多时候销售人员是先与客户高层的下属认识,向他们销售,然后再与客户高层打交道。一般来说,下属不会主动引荐他的上司——客户高层。因为客户高层通常是不见销售人员的,下属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帮他挡住销售人员。如果让销售人员直接与他的上司联系,局面就不受他控制了。如果下属偏向于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那么,他更要阻挠销售人员与他的上司见面。这就产生两个经常让销售人员感到为难的问题:如何让下属引荐?下属要是不愿意引见,销售人员应该怎么办?

很多书籍、培训都对这两个“难题”大加分析,长篇大论,分析下属心理,给出很多种“解决方案”,结果销售人员还没看完、听完就先“晕了”,对跨过“这道坎”更没有信心。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没有信心。

他们只是从销售人员与下属打交道角度考虑,或者说从下属“心理”、下属“愿意”的角度出发考虑解决这个问题,而没有从销售人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角度出发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只是从销售人员与下属打交道角度考虑,如图5–1所示,下属就成为销售人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障碍”,就必须考虑下属“心理”、下属“意愿”。潜在的意思就是,怎样才能让下属“愿意”,如果他不愿意,他就会不高兴。而要让下属“愿意”,就要让下属觉得引荐对自己有好处,就会引出销售人员要取得下属的信任,与下属建立很好的关系,特别是私人关系,如何让下属觉得引荐这件事对他有好处等一大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销售人员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下属身上,跟他们交往。

图5–1 从销售人员与下属打交道角度考虑

如果从销售人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角度考虑,如图5–2所示,销售人员能够与客户高层打好交道,还用担心下属“不愿意”、“不高兴”吗?所以,这里的重点是与客户高层打交道、与客户高层接洽,而不是下属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这样考虑,是不是少了下属“愿不愿意”这个“包袱”?对跨过“这道坎”有信心了?你的答案可能还是不会立即有信心,但至少少了“包袱”,轻松了。

图5–2 从销售人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角度考虑

在此强调,并不是说销售人员能够与客户高层打交道,就不重视与下属打交道了,或“看不起”下属。相反,如果销售人员能够与客户高层打交道,对下属更应该重视。因为此时下属会想,你会不会因为认识了上司而“忽视”他,或变得“趾高气扬”,他会因此变得敏感起来。

第二,只是从“理论”出发,缺乏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实际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下属“理论”上虽然是“不愿意”销售人员与他的上司——客户高层打交道,但只要销售人员能够与他的上司接洽、打交道,由于“移情效应”,他对销售人员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那么,他的心理就会由“不愿意”转变为“配合”,此时,只要销售人员给他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者说合理的“解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台阶”,一般情况下,这种“不愿意”心理就没有了。你或许还会问,要是还“不愿意”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请看上面第一点,你要有信心。

(一)如何让下属引荐

究竟如何做才能让下属引荐呢?

(1)自信。只有这种自信,你才不会为下属“不愿意”的心理担忧,在下属不愿意引荐时保持平静、从容。

自信要求销售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大胆”地向下属提出来:请他引荐客户高层,只是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就可以了。

(2)尽量做到让下属愿意引荐。根据经验,销售人员如果做到以下事项,下属比较愿意引荐。

①具有可信度。

②建立良好关系。

当下属认为销售人员值得信任,具有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与他的上司见面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而是对他有好处,并且与销售人员关系良好时,他就比较愿意引荐他的上司。

(3)测试下属是否愿意引荐。因为不管销售人员如何做,下属都有可能不愿意引荐。所以,销售人员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主动提出要见他的上司。

第一次与下属面谈。当销售人员认为这家客户不太重要,或接下来有必要尽快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第一次面谈就要求下属引荐有点冒险,但可以让你更加有效,将时间花在更重要的客户上。

销售进展到需要客户高层参与的程度。与下属该谈的都谈了,该做的都做了,如产品试用也做了等,销售似乎“卡住”了。此时,销售人员需要与客户高层打交道,以影响、推动销售进程,就必须测试下属是否愿意引荐客户高层。

销售人员认为适当的时候。如与下属见面超过三次,认识下属时间超过两个月,都可以考虑测试下属是否愿意引荐。

适当的方式是指销售人员需要找出,或者创造出要见客户高层的“理由”,再以这个“理由”跟下属提出见客户高层。

这样可以使“要见他的上司”的要求显得很自然,下属不容易拒绝。如果能够让这个要求显得对下属有好处,就更能提高成功率了。那么,如何来找出要见客户高层的“理由”呢?建议如下:

注:假设下属叫马凯,他的上司——客户高层是李涛。

(1)将“理由”与销售相关联。

销售人员找“理由”的最好、最自然的方式是将“理由”与销售进程相联系。一般来说,为了推进销售进程,销售人员需要进行技术交流会,产品试用,产品试用结果汇报,邀请客户参观自己的公司、展览会,与下属的多次面谈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要见客户高层的最好、最自然的“理由”。

例1:销售人员与下属面谈了几次,已经确认要举办技术交流会,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很“自然”地跟下属说:“马凯,在举办技术交流会前可以请你安排让我见一次李总吗?我可以跟李总了解一下他对技术交流会的看法与要求,这样我们的准备工作就能做得更好了,使技术交流会更成功,李总更满意。”

例2:在第一次面谈时,销售人员与下属谈好,下次去他们的公司了解存在的问题,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很“随意”地跟下属说:“马凯,下次去你们公司了解问题,可以顺便请你安排让我和李总谈谈吗?这样,我就可以了解李总对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使我们能够更周全地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使问题解决得更好。”

例3:销售人员邀请下属参观自己的公司,下属已经同意了,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很“自然”地跟下属说:“马凯,在参观前可以请你安排让我见一次李总吗?我也想邀请他参加,这样可以让你与李总对我们的看法一致,省了你跟他汇报的麻烦,也可以让你和李总有更多的时间交流。”

例4:销售人员常去客户公司与下属面谈,就要留意能否碰到客户高层。如果销售人员与下属在生产车间讨论问题,客户高层恰好也来到车间,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很“自然”地跟下属说:“马凯,那是李总吗?可以帮我引荐一下吗?”

(2)将“理由”与销售人员相关联。

将“理由”与销售人员相关联,也是一种不错的“创造”理由的方法,特别适合销售人员与下属认识了一段时间、见过几次面的情况。

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除了有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显性”责任外,还有一些“隐性”责任,使得销售人员“必须”与客户高层打交道,而这就构成了销售人员对下属说的“理由”。

“隐性”责任要求销售人员“掌握”客户,这就要求他与客户高层打交道。销售人员的上司,如经理、总监等,到客户公司了解情况,此时,销售人员有“隐性”责任:能够帮助安排他们拜访客户高层等。

例1:如果销售人员的经理两周后要到客户公司了解销售人员的工作情况,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有些“担忧”地跟下属说:“马凯,我的经理两周后要到你们公司了解我的工作情况,他要我安排拜访李总。你看在这之前,可以请你引荐让我见一次李总吗?”

例2:如果销售人员与下属认识了3个月,见过三四次面,此时,销售人员就可以很“自然”地跟下属说:“马凯,我们认识很久了,公司要求我要跟李总交流,你可以引荐我见李总吗?”

当销售人员向下属提出要见他的上司,如果下属愿意引荐,那么,对销售人员来说就是“形势大好,一片光明”;下属如果不愿意引荐应该如何做?

(二)下属不愿意引荐如何做

下属不愿意引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对销售人员不“友好”。因此,销售人员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精力找原因,以及让下属对自己“友好”,要做的是保持平静、自信,自己找到一套策略或方法,与客户高层接洽。与客户高层接洽策略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销售人员自己与客户高层接洽。这需要销售人员找到方法与客户高层认识、熟悉起来,直至进行第一次面谈,即接洽成功。

(2)给下属一个“台阶”下。虽然下属对销售人员不“友好”,不愿意引荐,但如果销售人员与他的上司——客户高层接触而不告诉他,在他看来就是“越级”了,他就会不满。当然,也会“无奈”。所以,销售人员有必要让他知道,向他“解释”一下,即给他一个“台阶”下,以利于以后跟他打交道。

销售人员自己与客户高层接洽方法:

(1)找熟人引荐。此时回过头再仔细看看,是否有熟人能够帮助推荐。

(2)如果没有熟人引荐,建议方法如下:

第一步,利用“机会”认识客户高层。

销售人员可以在客户高层可能出现的地点,如他的办公室,去“正式碰到”他,然后打招呼,做一个“正式”的自我介绍,作为认识他的“起点”。这里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在这之前,最好有一个给客户高层留下“印象”的过程,以确保这次“正式碰到”的成功率。销售人员可以利用去客户公司的机会,“非正式碰到”客户高层,如在前台、办公室、车间、饭堂等地遇到他,跟他点头、微笑,“自然”地打招呼,给他留下印象,俗称“混个脸熟”。如此三四次,给他留下印象后,再去“正式碰到”。

其次,“非正式碰到”时,如果有下属在场,效果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客户高层对陌生人的“戒备感”。所以,如果销售人员与下属在会议室开会,客户高层恰好来到会议室,此时,销售人员最好能“迫使”下属“引荐”一下。销售人员可以对下属说:“这是李总吧?”如果下属“引荐”最好,如果不“引荐”就要主动跟他点头、微笑、打招呼。

最后,在“正式介绍”自己时,要为以后跟他联系做好铺垫。例如,我以后发些资料给你。

第二步,告诉下属,向他“解释”一下。

认识客户高层后,销售人员就可以适时地跟下属说:“那天我遇到了李总,跟他聊了一会儿。”让他知道你认识了他的上司。

如果你与客户高层打交道有经验,你就会感觉到从此时起,下属对你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阻止”你认识上司了,一般来说,他对你会比之前“友好”,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第三步,与客户高层熟悉起来,直至可以进行第一次面谈,即接洽成功。

要注意:在与客户高层熟悉起来的过程中,让下属参与进来。这就可以“不知不觉”地转变下属对你的态度。例如,在发给他的上司邮件时,抄送给下属,或给下属发邮件时,抄送给他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