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是流程设计与优化的前提,把流程现状、需求及痛点弄清楚了,流程设计就成功了一半。企业管理者往往能够观察或者感觉到业务的问题,但困难在于很难系统地分析,找到业务问题的关键点及关键问题的真实的根因,或者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解决,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提倡遵循“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以假设为前提,就是依靠过往的经验或成熟的理论模型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面对问题时,基于过往的经验来判断最可能的原因与解决方案是什么?缩小范围,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否则,我们就要把可以产生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罗列出来,然后逐一排查,工作量巨大,往往会无法应对日常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问题。
以事实为依据,就是放下过往的知识、经验或成见,对于做出的假设,从问题与事实出发,回归基本逻辑寻找原因与解决方案: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根因是什么?问题的利益相关方有哪些人?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是什么?问题解决的难点与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入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问题解决的时间周期大概有多长?我们要注意区分现象与事实,不要被问题的表象迷惑。
通常企业开展流程设计时,有以下三种场景:
(1)隐性流程显性化
业务已经发生,有一套事实的流程在运行,但没有被文件化呈现,而是停留在相关人员的脑袋里。当熟悉流程的人员离开后,流程往往会被同步带走。
此时,非常需要将隐性流程显性化,以规范的流程文件形式固化下来,将隐性流程资产变成公司显性化流程资产,在组织平台上沉淀下来。
伴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多规模化企业往往都已经完成了基础的管理制度建设,但隐性流程显性化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程中大量的规则没有被显性化,导致流程高度依赖人,效率与质量问题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企业内更多的是职能导向的流程,端到端的流程没有建立并拉通,导致跨部门/岗位协作效率低下;三是最佳实践没有被显性化与固化,导致企业成功经验得不到快速地积累与复制,企业进步的速度太慢。
(2)新业务流程建立
新业务就是企业从未开展过的业务,比如企业原来一直做直销,公司战略调整之后决定进入分销业务,分销业务对公司来说就是新业务。
新业务流程建立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先开展业务,从行业里找到优秀的人才,通过人才来驱动业务发展,待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来将内部成功的实践通过流程固化下来;二是先借鉴行业内外标杆实践,建立一个基线版的流程,通过一个相对科学、规范的流程来驱动业务的发展。
这两种做法都是可行的,要看企业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果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地抓住机会,解决速度的问题,解决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效率不是主要矛盾时,往往采取先招聘优秀的人才,辅以有力的激励机制来驱动业务快速发展,快速占领市场,待行业增速下降之后,再来考虑流程设计的问题。但如果企业当下的主要矛盾不是不够快,而是不够好,存在大量的质量隐患,同时对效率要求极高,如果采取粗放式的堆资源的方式,很容易出现亏损或者重大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是品牌风险的时候,先做流程设计则更合理。
如果是新业务流程建立场景,则不存在现状分析阶段,但需要开展标杆研究,待定标杆对象,并获取标杆企业流程设计方案之后再进入流程本质设计阶段。
(3)已有流程的优化
企业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流程制度建设,但这套流程制度不能够满足公司当前业务需求,通常表现是:一是部门导向的流程建设,流程是段到段的,而不是端到端的,在跨部门流程界面存在一定的重叠、交叉、矛盾、空白,端到端的流程缺乏整体设计与责任机制;二是流程设计的水平低下,没有真实地反映业务,没有有效的风险管控,没有有效解决跨岗位协同问题,大量的规则没有被定义,没有通过流程设计减少不增值活动等,没有带来业务的改善,且通常表现为写一套,做一套;三是公司缺乏统一的流程设计标准与方法论,不同的部门设计的流程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需要统一流程设计标准、模板及方法论。
流程现状分析包括两部分:流程写实与流程现状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