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心

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译:违背了人心,及时孟贲、夏育那样的力士也不肯出多出力气。

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译:得人心,则即使不敦促,人们也能自我勉励。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我觉得过于泛泛去理解所谓人心,于实操意义不甚大,要么陷入迂阔,要么置若罔闻倒行逆施。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心:

1、​ 人心并非所有人的心,还是有个人群细分

比如说秦结束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局面,有个广泛被认同的说法,那就是民心所向、历史大势所趋。但向细里继续思考,会发现真正推动天下归并的其实是“士心”,“士”是一个战国期间迅猛崛起的群体,他们有视野、有能力、有手段。往高处说,他们心怀天下,为天下在寻找思路,这点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难看出;往地处说,士想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干,能够建功立业。正式他们比较直接地推动了天下合一,诸君可以看秦国兴起到灭六国所用的人才,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尉缭子等等,都不是秦国本土人,多是三晋人,这些人选择秦国是因为秦国能给他们施展抱负的平台。韩非子尽平生所学给秦王上书,作为一个韩国公族后裔,不能说他爱秦国不爱韩国,是他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 人心起作用的方式是产生共振

比如一个政权不得民意时,看起来一个个的个体,即使有牢骚,也不能怎么样,但一旦风云际会,人心形成共振,威力则变得如地震海啸,势不可挡。

3、​ 长线看,人心是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分裂,北方则为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占领,但最后华夏还是重新统一了,政权回到了汉人手中。后又有燕云十六周自后晋,历后汉、后周、北宋、南宋、蒙元长达三百多年不为华夏所有,但最后还是在朱元璋手里回来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首句总结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描述现象,往内里思考,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基因,这就是人心。于此我们可以多说一句,台湾也跑不掉,两岸迟早会统一,其根本作用的统一是中华文化。

4、​ 人心的底色还是人性

历史上不乏强势政权通过外力手段强行塑造人心的情况,如满清、如文革。但这些做法,纵使一时得逞,终不会长久,因为它是违背人性的。这就像用外力可以把树枝压弯、压斜,但树枝之天性始终是要往天空长的。

5、​ 从现代商业的视角看人心,人心就是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了

合乎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的商业模式才会有机会。

【评】:

韩非子虽然指出了人心的重要性,但其论述所著笔墨并不多,特别是在前面我所言文化意义上的“人心“上关注不多,这也意味着韩非子不太重视文化意义上的教化。或者说韩非子认为只要依法治国,民得其安、其乐,人心自然就有了(如果法治能做到完美,也的确如此),而并未提倡在法治外,另外再去经营人心。但历史证明,法家在实践中,在得人心方面的确做得不好,所以暴秦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分崩离析、土崩瓦解。我想韩非子本人肯定并不认可秦政之过暴,但从韩非子理论中重刑轻赏的理念,在一个帝国庞大的官僚系统实际执行中,几乎必然地不能拿捏好尺度,进而流于残暴。

另一方面,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政,固然从理论上避免了重刑观念,但现实中,若法治力度弱,国家基本的保障民众生存条件的秩序都难做到。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最广大民众的实利所在,若这都保障不了,表面化的、经常通过个别小恩小惠体现出来的所谓仁政措施实际上也不会有作用,形式主义而已。所以,以仁政的精神,构筑和执行完善的法治体系,或许才是去两家之短、取两家之长的应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