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充分的交流,顾客得到很多信息,就要考虑“现在买还是再看几家做决定”。很多顾客会说“没有看中”或者“再到其他品牌看看”就走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顾客要么对产品没有心动,要么对价格不满意,要么就是随便闲逛的。这个场景下,我们用什么话术,让顾客逛一圈回来还找你?
操作注意点:
(1)分清楚购买者、使用者和决策者,我们的话术和接待技巧才能有的放矢。
“购买者”可以指买单的人,“使用者”指产品的使用者。有的人自己买自己佩戴,如配饰类、硬件类产品,这是购买者和使用者合二为一。有的人买是送礼的,送给爱人、孩子、父母、领导,他是购买者但不是产品的使用者。这时的接待技巧和话术是不一样的。
决策者是指最终决定成交的人。比如买钻戒、对戒。有时候一个人先过来看,无论是男的先看,还是来女先看,最后可能是两个人决策,也可能是女同志做决策。有时候两个人一起来,陪同者有闺密、有同事、有亲戚。顾客可能是第一决策人,同行者可能是第二决策人,意见甚至比第一决策人重要。
摸清使用者的情况,搞定决策者,才能有效消除购买者的顾虑。
(2)适当利用消费价格锚点,增加顾客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成交。
顾客喜欢的产品款式如果在价格上或者花色、品种上有更多选择,有利于顾客下决心。终端都知道,无论哪个品类,真正畅销的货品不多。所以,畅销的货品一定要保障足够的数量,给消费者足够的挑选空间和消费价格锚点。
比如顾客看中某款产品,或者就生一件了,或者价格超出了顾客的预算,他会纠结:买还是不买呢?如果说类似的款式有5件,也有3个不同的价格(高中低),有挑选的余地,就会使顾客加快决策。
什么叫消费价格锚点?消费价格锚点,就是用不同的价格给顾客一个消费参考。
举个例子,同一个系列产品,同样款式的因金重或材质不同,价格有400多元的、600多元的、800多元的、1000多元的。400多元的是低价锚点,1000多元的是高价锚点。你会注意到,一般的顾客会选择中间价位的。为什么中间价位的最好卖?因为低价锚点给顾客感觉产品太小,高价锚点给顾客感觉太贵,中间的最划算。这是消费心理学,叫消费价格锚点。
做货品陈列的时候,既要考虑数量,也要考虑价位,也就是消费价格锚点。比如这款项链,同样花色有五条,一个低价位,一个高价位,其余三条价位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