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跨国公司不乏败退或尝试失败的案例,如家电零售的百思买、宝洁的润妍洗发水和9.9元飘柔洗发水等。但不可否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意识与能力在飞速提升,未来会延续强化一贯在专业化市场研究基础上的科学分析与理性决策,谋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优势。
(1)入乡问俗。入乡问俗的思维是跨国公司未来的基本战略,首先是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包括产业发展状况、规模、增长趋势、集中度、增长驱动力、相关政策法规和竞争对手状况等;其次是对拟投放产品品类结构的研究,包括品类产业链状况、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及其配套能力、品类消费的意愿、关键选择要素和价格承受预期等;最后是消费者洞察,包括不同人群的生活形态、价值观与消费动机、典型消费者描述、媒介接触点、品类认知度和品牌认知度等。
(2)饱和营销。饱和营销曾经是跨国公司营销的显著特征。跨国公司营销资源的“浪费”式投入,甚至以“宁滥勿缺”为原则,大量投放媒介及POSM(终端物料)。为配合线上线下投放,销售执行人员也是饱和配置,先扩编后精简。宝洁、可口可乐和箭牌等过去几十年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均呈现出这个特征。
(3)专业分工。成熟移植的跨国公司,从开始阶段就在按照专业分工原则建立营销组织。从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营销战略、品牌创意、品牌设计、产品设计、渠道管理、技能培训、媒介采购和推广执行等营销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都以专业分工的形式去实现。
(4)系统协同。跨国公司未来会在营销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上进行更大、更持续的投资。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结果,是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系统运作里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的工作内容、作业时间、作业过程、作业成果、绩效考评和支持资源等都会清晰地呈现在系统上,让管理者与执行者可以聚焦在关键难题上,减少低效沟通的时间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