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我们习惯把产品分为几个类型:一线、二线、三线。一线主要的目的是“带货”,三线主要的目的是利润,二线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1.一线产品
利润方面:投资回报率很低,综合毛利低于10%,扣除仓储配送成本、人员工资、费用、损耗及税金后,纯利所剩无几。
经营目的:一线产品通常在渠道上是“非卖不可”,可以借助它的平台“带货”,快速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系统,同时可以承担企业基本运营成本,保证企业正常生存。
2.二线产品
利润方面: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综合毛利一般在20%左右,是一般经销商利润的贡献主体。
经营目的:经销商在一线产品面前很少有话语权,一旦失去经销商权,为一线产品配置的人员、车辆、仓库等就是沉重的负担,此时二线产品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存,加强了经销企业抗击风险能力。
3.三线产品
利润方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综合毛利高达30%~40%。
经营目的:实行“短平快”的操作模式,阶段性的增加经销商和其员工的收入状况。
案例一:一个农夫山泉的专营经销商,计划再接一款三线功能性饮料。
案例二:一个康师傅方便面专营经销商,计划再接可口可乐系列产品。
案例三:一个经销商为了满足利润需求经营产品均是三线产品。
总结分析:案例一的经销商从利润结构上来看没有问题,但是一线产品农夫山泉的销量增长要求比较高,经销权一旦丢失,三线产品又扶不上来,生意将会面临巨大困境,同时在经营过程中也会受到品牌商人员各式各样的“威胁”。
案例二的经销商经营都是一线品牌,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虚胖子”“微利赚吆喝”,年销售额一听大得惊人,利润低的都不好意思和同行讲。
案例三的经销商是典型的“狠利型”,但是正在经营过程中会发现,所有产品都得硬推,没有流量产品带货,人力铺货成本太高,动销缓慢,调换货随之而来,最终也不会达到预期。所以选择产品要注意利润结构和经营目的,切不可被琳琅满目的产品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