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优化需要组织调整作为支撑,否则流程只是 “纸上谈兵”。组织变革的核心是让流程与组织匹配,确保人能高效执行流程。
(一)集约化:共享资源,降低冗余
在存量竞争时代,企业需通过 “集约化” 减少资源浪费,核心是 “集中处理共性业务,共享专业资源”。
1.
两种集约模式
•
共享服务中心:如财务共享中心(集中处理各事业部的核算业务)、人事共享中心(集中负责招聘、薪酬发放),避免各部门重复设岗。
•
业务平台:如集采平台(统一采购物料,以量换价)、中央研究院(各产品线共享研发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
关键:避免 “集约后效率下降”
集约化可能导致 “平台官僚化”(如流程审批变慢),因此需通过端到端流程明确平台的
“服务属性”,例如:
•
集采平台需承诺 “常规物料采购周期不超过 3
天”;
•
财务共享中心需 “发票审核准确率 99.9%”。
案例:某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
该集团有 10 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均设财务核算岗,共 50 人。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后,20 人即可完成所有核算工作,且核算标准统一(避免各事业部流程差异导致的混乱)。同时,通过流程明确
“共享中心响应时间”(如费用报销 24 小时内处理),确保效率不下降。
(二)化小责任单元:构建 “利润中心”
让业务单元对 “损益” 负责,而非仅对 “任务” 负责,可激发自主优化动力,减少层级协调成本。
1.
责任中心的核心
•
销售部门:作为利润中心,对 “从获客到赢单、盈利” 的端到端流程负责;
•
产品线:作为利润中心,不仅关注 “项目按时完成”,还要对 “产品盈利、市场份额”
负责;
•
华为等企业甚至将采购、供应链部门设为利润中心,推动其主动降本(如采购成本每降 1%,直接计入部门利润)。
2.
价值
责任单元越小,越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例如,某企业将全国市场划分为 30 个区域利润中心,每个区域负责人自主决定定价、促销策略,年营收增长 20%,远超原
“总部统一管控” 模式。
案例:某快消企业的区域利润中心改革
改革前,销售部门是 “费用中心”,仅考核 “销售额”,导致为冲量低价促销(利润亏损)。改革后,各区域成为
“利润中心”,考核 “销售额 + 毛利率”,区域负责人可自主调整价格和促销力度。一年后,虽然部分区域销售额下降 5%,但整体毛利率提升 8%,净利润增长 15%。
(三)简化组织层级:提升决策效率
层级过多会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决策缓慢,需通过 “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让 “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
1.
扁平化的目标
•
减少管理层级(如从 10 级减至 5 级);
•
赋予一线更多决策权(如销售可自主审批 5 万元以下的折扣)。
2.
典型案例
小米的组织层级极扁平,CEO 可直接对接一线工程师,避免
“信息经过多层过滤后失真”;美军的 “班长战争” 模式(前线班长可直接呼唤导弹支援),也是层级简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