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产品的制造历史上,这种接近完美的“生态圈”真的存在吗?它是否真能展现出与信息化的“开源社区”相媲美的活力和创造力?答案是,它的确存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在中国的深圳。有一个曾实现过上亿元市场规模、接近于“创客生态圈”的案例就是俗称为“山寨机”的低端手机制造业。
也许你还记得,2004—2010年,发起和繁荣于深圳华强北一带的“山寨机”曾经横扫中国的低端手机市场,并且远销印度、非洲和中东地区。在“山寨机”鼎盛的2010年,业内估计出现了上万家的手机集成商,年出货量达到惊人的2.55亿部(注),把山寨机的核心部件——台湾联发科生产的MTK芯片的供货量推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和传统的品牌手机制造商不同,“山寨机”的优势是极短的产品研发周期——与传统品牌手机厂商长达1年的研发周期相比,“山寨机”仅用1周就可以实现一款新手机的设计、开模和上市。另外,“山寨机”的多样功能和外观设计也让人瞠目结舌,无论是哪款主流手机上市后,或者是用户仅能大致描绘出外观样式,“山寨机”都能快速模仿并实现,而且价格低廉,支持小批量生产。典型的“山寨机”在零售时,一次的批货量只有10~20部,能支持这么小批量的制造让流水线望尘莫及。即便如此,“山寨机”在最火爆的时候还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以至于在华强北一带,处处可见靠着长不过一米的柜台就能“坐着数钱”的“淘金者”,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形成传统手机制造业未曾预料到的“山寨大军”。
发轫于欧洲的手工艺爱好者的“创客”群体和中国的“山寨”企业家们看起来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似乎不应该相提并论。但是,仔细看一看“创客”和“山寨”的制造流程,它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走到同一条道路上。
“创客”们提倡“开源”精神,自发地将原创设计放到社区里共享;“山寨”们习惯于拷贝,在利益的驱动下,热销样机的款式成为大家竞相仿造的对象,实质上变成了“共享设计”。“创客”们热衷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山寨”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镶满仿钻的手机外壳,还是音量超大的喇叭,只要用户需要,他们就能生产。
最重要的是,“创客”和“山寨”厂商都利用了“核心模块”的优势。比如,DIY汽车,你可以选择虎斑猫提供的基础车架,出厂时已经有了底盘,其他看似千奇百怪的外观设计都是在基础车架上利用“插件”搭积木,因此才能实现个性化。而“山寨机”的腾飞离不开联发科推出的Turn Key“解决方案”,就是将传统的多芯片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有移动电话的所有基础功能,只需加上主板、外壳,拧上螺丝,贴上标签就可以出厂,是在“核心模块”上“搭积木”,“山寨机”具有了超快和超灵活的优势。
还有一点相同之处在于协同制造。要得到一张Opendesk的桌子,你要加入一个看似松散,但高度分工、可以自由组合的“团队”,这张桌子的不同部件会用到多方的制造优势,有的人操作数控机床,有的人切割木材,你不需要成为“全才”,只要知道到哪里能找到他们即可。“山寨机”制造的全套“产业链”在深圳自发形成,不出一条街,你就能找到制造一款新机所需的所有部件,无论是那时还显得很“高端”的触摸屏,还是一个特殊标号的螺丝钉,无论你的需求是一百个还是上千万个,都可以找到供应商——协同制造的环境支撑了“山寨机”的繁荣。
对比之后,你也许不会惊讶,基于“核心模块”的制造,无论是以欧美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创客”群,还是中国的“山寨大军”,都有相似的优势——千奇百怪的设计、快速灵活的反应、支持小批量定制,而且盈利能力不菲。我们也可以认为,3D打印机将成为跨行业的“核心模块”,只要它突破了精度的限制和对材料的要求,就可以将设计分解到原子级别,具有最强的组合能力。现在,让我们再来检视一下信息世界和实物世界的“互联网思维”,也许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一个是将信息分解为比特,另一个是将实物分解到原子,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三大超能力实现跨时空的协同组合,无怪乎都能变出相似的“神奇魔术”。
我们在前四章中讨论过的数字产品策略也可以用来检验“创客生态圈”的优劣。如果你还记得配套的重要性,以及配套并非是简单的“硬件+内容”的静态结合,而是需要磨合出一整套多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形成为客户实现随需即得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持续地提供“配套服务”,那么,与已经成型的数字产业比,“创客生态圈”还没打造出完整的“利益链条”。无论是开源社区的“共享协议”,还是“山寨”企业家们的单方抄袭,都没能解决原创设计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卡住了创新的源头,很难调动原创者的积极性。这是开源社区的“软肋”,也是让“山寨机”从辉煌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萌芽初现的“新制造”中,正在孕育着希望。
由于“核心模块”的制造者最容易成为“创客生态圈”的最大受益者——对应了数字产业中的“平台”,也具有和 “平台”一样的特性:赢者通吃,握有“核心模块”,或希望打造出“核心模块”的厂家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新制造”领军者。有远见的“核心模块”开发商也最有动力为参与“新制造”的各方找到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模式,包括为原创设计者预留利润。比如,3D打印机厂家可以记录某设计被打印的次数,并以此作为设计者获得版权的依据。一旦这种分配模式成型,“模块化”制造的威力将再次爆发,改变整个产业的版图。
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看到另一个解决方案,确保原创者的付出会得到回报,原创者又可以利用“核心模块”的优势寻找最好的“外包制造商”。这同样能够让整个利益分配链条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