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
在当时,小米的粉丝经济和电商分销已经成为一种成功模式,专门划出一条生产线狙击小米成为华为人的一个共识。2013年12月16日,华为在小米起步的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荣耀时刻,谁与争荣”的盛大发布会,将专用于互联网销售的“荣耀”系列独立运作。荣耀3C最低售价仅为798元,比红米的最低售价还要便宜1元,其待机时间却更胜红米一筹。作为华为首款8核的荣耀3X,16GB版本定价为1698元,比小米3的16GB版便宜了301元。这两款手机明显是冲着红米和小米来的,火药味甚浓。
荣耀宣称“勇敢做自己”,其实在“勇敢学小米”。在电商渠道、品牌打造、用户定位各个方面,荣耀都在跟随小米和红米,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2014年荣耀系列手机就取得了2000万部手机销量、近30亿美元销售额的辉煌业绩。荣耀横空出世,仅仅一年时间,就成为手机行业成长最快的一线品牌。“本来是要用荣耀打红米,结果打到小米身上去了。”再过三年,荣耀成为中国互联网手机销量第一品牌。华为也成为第一个在手机产品上成功推出线上、线下双品牌的企业。
与荣耀相似,华为Mate系列的成功也是一个意外。数码市场的趋势是:平板电脑越做越小,手机越做越大。大屏手机是三星在中国市场发迹的关键因素,仅Note 2系列的销量就超过了3000万部。华为也看到了大屏手机的机会,在Mate系列产品上紧扣了两点:超大屏幕、超强续航。Mate 1和Mate 2销量一般,却积累了一批忠诚的用户:职场精英。大屏幕和长续航方便他们用手机来办公。由于多款高端机都没卖好,华为就想开发一个“能养家糊口的产品”,于是酝酿了Mate 7项目。这款新型手机的屏幕比Note 2还要大0.5英寸,还有超强续航和全面视频解码能力,以及全球首次亮相的“一触解锁”和“指纹支付”,专为城市白领量身定做。
最高定价3699元的Mate 7问世之前,产品经理李小龙自己咬着牙做了一个史上最大胆的销量预测:120万部。
2014年,华为的手机销售代表们到上海认领Mate 7的销售份额。国内最大代表处的同事上台,伸出一根手指,“一万部”。见罢,李小龙的心都凉了。此时,其他代表处的同事还在喊:“这么多,兄弟你悠着点啊。”
谁知,这款被男性用户们戏称为“美腿妻”的手机,一上市便成了爆款。上市第一周,经销商认销的指标都已售罄,各地纷纷要求补货,黄牛加价销售的现象遍地都是。
这一年,苹果爆出可能存在安全门隐患,中国南海建岛争端愈演愈烈,一个微妙的变化在政企精英中蔓延。在华为手机大屏幕、信号强的这些技术指标背后,一颗自主研发的中国芯,迎合了不断高涨的爱国情绪,成为Mate 7销量的巨大推手。
Mate 7最终出货量超过700万部,开始扭转华为在用户心中低端机的印象,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华为手机从Mate 7开始才真正被大众熟知。
不能忽视的是,Mate 7还是一部4G手机。中国于2013年底发放4G牌照,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在2014年内将出货近1亿部4G手机,实际数据却高达1.71亿部,接近预计销量的两倍。中国人真是太爱追新潮手机了。华为是业界少数能够同时提供从网络、终端、芯片的解决方案的厂商,这也是华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华为手机能够弯道超车,很大程度上是借了4G换机潮的东风。
Mate 7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它应用了华为最新自研的麒麟芯片。
2014年初,麒麟首款芯片投入应用,型号为910,华为P6 S是首款搭载麒麟芯片上市的手机。6月,4G芯片麒麟920发布,其整体性能与当时高通的4G芯片骁龙805基本同步,被誉为中国手机芯片的弯道超车之作。麒麟920前后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2亿美元。9月,超八核麒麟925芯片亮相,让Mate 7和荣耀6 Plus成了当年的爆款机型。
华为从2004年开始做芯片,直到2014年才大获成功,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相对小米来说,华为手机销量增长的速度并不算快,但华为与小米,明显是一场马拉松选手和短跑选手之间的较量:马拉松选手一旦领先,就不会再有短跑选手的机会。麒麟芯片的不断更新迭代,成为华为手机崛起的最大动力。华为是极少数不断努力让价格往上走的手机品牌,没有自己的麒麟芯片,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2015年,使用麒麟930芯片的P8发布,其青春版销量在上市9个多月内突破1000万部。8月稳定量产的麒麟950芯片,集成了华为自主研发的图像信号处理模块,使得华为手机可以从底层来优化照片。海思凭借麒麟950打了一个翻身仗,其综合性能飙至业内第一。
2016年,搭载麒麟955芯片和徕卡双摄像头的P9,成为华为旗下第一款销量破千万的旗舰机。当年10月19日,麒麟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亿个。
2017年,华为发布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麒麟970采用10纳米工艺,是全球首款内置独立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芯片,能够处理海量的人工智能数据。在图像识别速度上,可达到约2000张/分钟。Mate 10和P20都采用了麒麟970,P20定价3188元起。
2018年10月及2019年3月,华为Mate 20及号称最强手机相机的P30先后上市,它们使用的“很吓人的技术”的麒麟980芯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采用7纳米工艺制造的手机系统芯片,集成了69亿个晶体管。相比上一代的麒麟970,性能至少提高20%,功耗降低40%。华为也已跻身全球手机拍照功能第一阵营,在知名影像设备测试机构DXOMARK评出的全球摄影排名前10名的手机中,华为一家公司就独占了三款(2019年9月数据)。
在华为芯片的背后,有泪,也有血。也是在华为手机转折点的2014年,华为海思的42岁的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王劲猝死。王劲于1996年加入华为,1999年开发出华为第一款可大规模商用的移动基站设备BTS30,2007年从欧洲被调回上海研究所,开始专攻移动端芯片,首先在上网卡芯片上取得突破。他带领海思“巴龙”基带处理器及“麒麟”应用处理器的团队从低谷走向成功,为华为手机的崛起构建了一个同行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原本是为通信网络业务准备的芯片战略“备胎”,最终却用到了终端业务上。正是因为很早就对海思芯片大规模、长周期的投入,如今的华为手机才能如鱼得水,每三个月就能换上一代。除了麒麟芯片,海思自主研发设计的系统芯片还包括5G终端芯片巴龙、人工智能芯片昇腾、服务器芯片鲲鹏、物联网芯片凌霄等,覆盖多个不同专用领域。海思的安防芯片击败德州仪器,占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海思于2015年击败高通等几家巨头,独家取得奔驰此后十年的车载通信模块订单。正是得益于海思光网络芯片、交换机芯片等各种芯片的卓越性能,华为产品在全球市场击败思科、爱立信和诺基亚。海思早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2018年销售额高达76亿美元,接近高通的一半。
华为手机开始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3月,余承东放话称,未来五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会只剩下三家。当年华为手机出货量破亿。2017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突破1.5亿大关,并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老大。从诺基亚于2011年第四季度让出中国销量第一的宝座后,中国手机市场进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阶段,先是三星凭机海战术占领先地位,然后是属于小米的互联网模式,接着OPPO和vivo依靠线下雄起了一段时间,如今终于进入了属于华为的时代。
2018年,华为手机的销量突破1.05亿部,在中国市场占据的份额高达26%(IDC数据)。华为在海外市场也战果辉煌,其欧洲销量于2018年增长了54%,两倍于中国手机整体在欧洲的销量增长,已稳居欧洲手机市场第三名,与苹果仅有30万部的差距(Canalys数据)。即便华为因为坚持使用海思芯片而被美国政府以行政手段挡在美国市场之外(使用高通芯片的中兴手机和三星手机都在美国畅销),华为仍在全球市场上稳居第二。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华为、苹果和三星明显处于第一阵营。绝非偶然的是,也仅有这三家手机厂商能做出第一流的手机应用处理器芯片。智能手机的竞争,已经升级到了芯片竞争的阶段。华为和三星还胜在能做出第一流的基带处理器芯片,苹果则缺乏做基带处理器的能力。
与任正非相比,余承东的大嘴只能算是樱桃小嘴。倒回到2010年,任正非豪言要把华为手机做到世界第一,没有人相信;倒回到1994年,他斗志昂扬地说华为十年后要占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三分之一天下,也没人相信。那些年,任老板吹过的牛皮,后来居然都兑现了。不仅兑现,还远远超过了预期。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任老板吹过的最大牛皮,在于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