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企跨界饮品7道坎

药企跨界饮品败多胜少,说明这种跨行业延伸极有难度,我们以消费者购买动机与习惯进行梳理,得出了从药品到饮品需要克服七道坎,每一道坎都充满了杀招与杀机。

第一道坎:饮品功效机械化表达。“要美丽,喝爱透”,这是百灵药业爱透饮料的诉求;“苗条淑女,越喝越苗条”,这是哈药六厂苗条淑女饮料的广告语。作为普通食品,这种生硬的直白式功能诉求,直接与现行广告法律法规相抵触,频频受到消费者诟病。这里不得不提及王老吉,王老吉拿捏凉茶之与上火之间的方寸,“怕”上火表达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上火。药企后进者学习王老吉做凉茶邯郸学步囫囵吞枣亦步亦趋,从出发点就歪了,焉有成功的道理?(这里广药与加多宝之间的恩怨情仇暂时不论)

第二道坎:产品随意化上市。近年来,药企出品的如“预防上火/减肥/美容养颜/润肺/去油腻/健脑/开胃/补益/调整膳食平衡/养眼”等数不清的产品前赴后继蜂拥入市,有的成功大吉,有的功败垂成,产品策略脱离对“消费者需求/竞争导向下差异化价值及企业自身资源”三个维度的基础性考量。

第三道坎:产品包装分离化展现。在红牛、王老吉、六个核桃的引导下,三片铁罐俨然是功能饮料的代表形态;在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的教育下,最常见的PET包装形式的饮料是即饮型饮料包装;在伊利、蒙牛、光明带领下,利乐枕屋顶盒是牛奶类营养饮品的包装形式。看一下药企,基本上缺乏行业惯例,随便整一个包装产品就上市了。什么水装什么罐子是有规矩的,你知道吗?

第四道坎:定价癔症化。2-3元是解渴类饮的主流价格带;3-4元是类功能饮料的价格带;4-6元是功能饮料的价格带。也许是无法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也许仗着“××药企”出品的帽子,动不动就将单支零售价格定在7-8元,甚至10元以上,消费者会买账吗?草率决定价格盘意淫很美,结果很糟,简直岂有此理?

第五道坎:渠道缺失是硬伤。江湖盛传宗庆后老先生随便出一个新品,7天之内可以铺市到数以百万计的大小零售终端。这充分说明对于娃哈哈级别这个体量的饮料大鳄,“渠道”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只要专心研究消费者就足够了。对于药企,推出饮品“渠道”需要重新构建,这需要资源,更需要时间。

第六道坎:营销团队是软肋。因为医药渠道相对封闭单一,饮料渠道复杂而多元,渠道特性决定营销团队不一样的业务素质与技能。做饮料的团队,号称销售农民工,都是苦孩子干的活儿,“简单工作重复干”是饮料业务的口头禅。药企对外需要创造一支经销商团队,对内需要搭建一支攻城略地的营销团队。

第七道坎:促销推广需补课。饮料比之药品,与消费者黏性更足,品牌更需要360度地沟通消费者。这就要求药企需要对消费者的“推动与拉动”方式都要重新补课。

以上七道坎可分列为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亦可集中在三个维度上,分别为内部元素“产品与团队”,外部元素为渠道(含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