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研发改进工作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领域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企业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回顾研发改进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镜,可以为目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我们可以将研发改进服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循规蹈矩。
十多年前,在绝大多数研发管理人员的认知中,研发具有不确定性,是无法被管理的。当一个技术研究或产品意向交给研发团队后,管理者只是持续地施压和敦促,对产品究竟要做成什么样子、什么时候交付、究竟有没有市场,都缺乏完善评估和有效控制。所以,研发管理在当时是比较新鲜的概念。
而研发管理的咨询师,往往具有在优秀公司,如IBM、HP、三星、华为等供职的背景。这些著名公司都具有系统而成熟的研发管理体系。回顾当初,对研发管理改进的需求不仅仅是由于观念的冲击,更是由于恰逢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时期,时代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当时,华为的研发管理体系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列,而且华为低调的做事方式和惊人的商业成功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业界管理者对华为研发管理模式(主要是集成产品开发体系)的看法,总体是比较崇拜甚至是迷信的。那时的研发管理咨询师也持类似的看法,他们坚信优秀公司的成功模式是可以被简单复制的。
比如某公司A从事小型通信设备的研制,与某业界标杆B公司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他们迫切希望为研发部门这匹马驹配上缰绳,使它顺从公司的整体规划,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于是A公司与咨询方合作,引入B公司的全套研发管理模式。咨询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极力将B公司的全套管理实践进行原汁原味地输出,几乎不做变通。这与A公司原有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差异,更不幸的是A公司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结果就是复制的管理制度反而成了A公司产品研发的绊马索。
数年后,笔者曾听到A公司的管理负责人调侃此事:“他们是不是B公司的间谍?将我们的流程搞成这个样子!原来我们还知道如何把产品做出来,现在却变得不知道如何做产品开发了!”
在报以苦笑的同时,笔者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时大家对研发体系优化所持观念的真实写照: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顾企业的自身特点,生搬硬套所谓的“最佳实践”,还鼓动企业削足适履,彼时类似的失败案例是很多的。
这个案例对现在也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君不见华为、苹果、谷歌、腾讯等大牌公司的管理模式差异颇多,却都帮助公司获得了成功。如若不加分析就盲目地崇拜和套用,则对自身企业难以有实质性的帮助。
第二个阶段: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对案例的反思,一些有责任感的咨询师终于认识到:将标杆公司的做法不折不扣地移植到其他企业似乎是行不通的,需要做出调整。随着咨询师对企业问题的深入了解,彼时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具有相当的针对性,摸着石头过河一般不再偏执得像套中人一样把每样事物都用“标准”规矩起来,这样的研发管理改进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结构化解决方案”的理念仍然在咨询师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此给予企业的改进方案仅仅是在原有标准模式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C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用“跑”和“走”来形容研发体系优化的真实效果:“实施之前是‘跑’,项目做得很着急,不规范的地方很多,大家疲于奔命;实施之后是‘走’,项目过程规范起来,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作矛盾缓解,产品维护问题少了,不过就是项目周期被拉长了。”
研发体系的进步在这一阶段明显表现为研发过程规范化、项目过程可控。同时,研发效率增长并不明显,甚至会迟滞。研发体系调整,是不是需要付出项目周期延长的代价,才能换来过程规范、质量提升的收益?
处于这个阶段的改进工作,已经考虑到了企业特征,对企业研发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导向。但是解决方案还是无法摆脱标准管理模式的束缚,尚未将改进思路充分打开,也使得企业受益并不明显。
第三个阶段:融会贯通。
这一阶段,改进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深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于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上。也就是说,咨询师从教练、参谋这类身份,转化为半个运动员和指挥员,切实关注研发体系绩效的真实提升。
在改进过程中,企业研发管理者或者咨询师,将会慎重思考如下问题:
当前企业研发体系的问题很多,是否都需要去解决?问题的主次和改进的切入点如何选择?
解决方案是否直接命中问题要害?是否具有严谨和系统化的思路?是否还有更简洁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中谈及的诸多改善措施,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执行的主体如何看待这些措施?推行阻力将来自哪里?
……
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往往来自于优秀研发管理理念和企业实践的充分结合。在推进研发体系改进工作时,则需要面对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的人员构成、特定的业务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在企业中实施落实并获得成效。
打个比方,标准的研发管理模式好比一本字典,内容完整而系统;定制企业的改进方案,好比完成一篇文章或者演讲,其中每个字和词汇都来自字典,但是需要根据特定场景和目标进行有机组合,而不是复制整个字典。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各类公司、组织都会在不同阶段对其研发体系开展建设与改进,其观点、体系和实践都在不断取长补短、不断与时偕行,人们对高效研发体系的追逐脚步从未停止。简单地把前人的工作成果“新瓶装旧酒”是没有生命力的,唯有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