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算赴美并购的企业来说,美国的反垄断审查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其审查过程可能会非常烦琐、昂贵且耗时。事实上,无论是赴美并购的企业还是美国的本土企业,在实施并购交易时,对反垄断问题的考虑和应对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美国的律师协会反垄断分会编写了一部关于美国并购交易反垄断审查的实用手册——《美国并购审查程序暨实务指南》。
然而相比于美国的本土企业而言,中国企业可能更需要这样一个系统的实务指引,于是译者李之彦和王涛便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这部实用手册的中文译本,为赴美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价值。
在实务中,涉及反垄断的交易必须向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或联邦贸易委员会进行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交易将步入反垄断审查程序。那么如何判断一项交易是否需要进行申报?申报材料中必须涵盖哪些信息?审查是如何进行的?如果交易遭到了反对,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够加快审查过程,使相关成本最小化,并提高获得实效的可能?
本书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做出了全面的解答和指引,对美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经营者集中审查过程做了详尽的介绍:第1章介绍了相关法律渊源、执法机构设置、审查过程概述和保密机制等背景信息,随后以专章形式对申报前商谈机制、申报文件的准备和申报程序、初始等待期、进一步审查程序、未达申报标准交易的处理、第三方如何参与反垄断调查、以非诉程序解决审查争议等重要问题做了细致的讲解。更为难得的是,本书的附录内容异常丰富,编者精心挑选了大量的申报文件范本,为正文的阐述提供了生动、翔实的例证。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定能使读者全面了解美国的并购反垄断审查制度。
书中除了揭示从申报前阶段到可能经过的非诉解决阶段,再到审查机关异议阶段的整个审查过程做了介绍外,还谈到了对不受《HSR法》的申报规定约束的交易的调查问题,阐述了非《HSR法》项下的交易何时会受到调查及这些调查与《HSR法》项下审查的具体差别。本书介绍了审查机关和当事方及其律师可以采取的步骤。更为珍贵的是,它还提供了当事方及其律师在审查过程的每个步骤中必须做出的战略决策。
这些决策与实务直接对接,而非仅谈理论上的可操作性,比如本书第3章在探讨律师应对反垄断问题时可采取的“技术性选择”时,提到虽然律师可以在申报后的初始等待期内与政府取得联系以避免被发出“进一步审查令”,但同时也强调,绝大多数的HSR申报事项并不涉及反垄断问题,等待期的提前终止是惯例,所以通常并不鼓励律师去做出了申报文件以外的任何事情。因此,读者从本书中不但可以获取应对反垄断调查可采取的各种措施,还能够知悉这些措施在实务中的具体适用情况和实务建议,不得不说,本书是一部深刻立足于律师实务需求的指南性著作。
反垄断审查中的关键节点是审查机构是否发出了“进一步审查令”,进一步审查令是调查机构发给交易方的一项关于补充信息和文件材料的命令。其关键性在于,交易方如果没有收到进一步审查令,通常就意味着这项交易不会受到进一步审查,也就通常意味着审查的结束;而如果被发出进一步审查令,交易方将面临调查进程的延缓及时间、费用的更多投入,与此同时也为这项交易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因此,交易双方及其律师需要谨慎对待这一问题,而本书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在第3章至5章对被发出进一步审查令的原因、应对方法、需要准备的材料及答复后的工作都进行了全面、客观的介绍。不仅如此,本书附录2中还提供了“美国律师协会关于联邦并购调查与进一步审查令合规工作的指南”。这份指南由反垄断分会在充分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这两大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人员的意见后制作的。它就如何在解决问题的框架内履行该程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并购审查的效率和效果问题,为律师及执法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是反垄断实务工作人员的必备参考资料。
本书对申报及反垄断调查的程序性问题做了全面而实用的介绍,但并不是一步关于并购实体法的专著,所专注的是联邦机关的并购审查过程和程序。因此读者也可以关注反垄断分会出版的《并购中的反托拉斯问题解读》一书。它对美国的联邦反托拉斯实体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可以与本书共同帮助读者理解和应对并购中的反垄断申报和调查问题。
美国律师协会反垄断分会的克莱顿法委员会主席在为本书所写的序中提到:“这本《实务指南》的目的是使得联邦并购审查变得更加透明、更容易理解、更加便于当事人及其律师操作,使其在审查过程中尽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句话非常公允地评介了本书。它着实是一部贯穿整个反垄断审查程序的详尽指南,是反垄断律师甚至是执法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