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是外因,能力是内因。外因,好像一直是配角,是用来衬托内因这个主角的,因为在人们眼中,只有内因才是真家伙,能陪着自己一辈子。也许,我们太严肃了,不懂得感恩,总要自己去挣得一切。来了机会,抓住了,成功了,事后总结时,大谈特谈自己的手疾眼快,忘了造物主的恩典与厚爱。太拿自己当回事,免不了将一切归于内因,忽视了外因的企业经营,往往是一场无希望的苦斗,也或许是一段时间傲气冲天的自我消解。
男儿当自强,内因方为上,练就了我们低头拉车的忍耐,而那抬头看路的本领,我们始终瞧不上眼,觉得它不靠谱。扩大厂房,增加生产线,沉甸甸的规模优势,就连一个轻量级价格战也难逃脱,太脆弱了。而柔性的市场获得能力,品牌影响力,怎么也得不到重视,总以为这些玩意儿靠着钱就能轻易得到。读懂大势,会抓机会,这些瞧着像外因的东西,一天天变成了决定企业兴衰荣枯的内因,企业的世道,是不是变天了?
天还是那个天,只是一直以来我们活在自己的臆想天地里,经营个体没有与社会本体连接在一起。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需求的存在。而需求的特征与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大环境一脉相承,读不懂社会的大文章,就会看偏需求的小文章。客户需求、企业经营、社会大环境,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步调,由内而外的味道明显之极,在相对静态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些道理。而如今,社会大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变化,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件就会引发大热潮或大衰退。看似嘲讽的中国大妈炒黄金,不知多少华尔街人士瞬间读懂了中国民众的心理,大妈们赚再多、赔再多,也都是九牛一毛,而资本大鳄的暗度陈仓,可是让黄金价格,连带着金属、能源等价格,也都翻江倒海无休停。
由内而外,不如由外而内,这不仅仅是营销人的思维方式,也要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调性。外在的机会,不会白白地得到,你需要及时捕捉,果断出手。而且,还要赌上一切的资源和精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经营大智慧,而跟着别人走路的人,可没有这种气概,他们坐叹时运不济的酸楚,挡不住机会捕捉者的下一次弄潮。做一个机会主义者,相当不容易。在别人看不清的时候下手,除运气之外,还需要勇气和锐气。敢下胜负手,在别人看清之前想好各种变招,主动求战而不是坐等时局自清,有魄力、有进取心的企业家,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罕物。胆魄有蛮劲,头脑用巧劲,文武双全的经营者,正是工业品企业的期盼之人。
◆企业战略定位,就是顺势而为
我的地盘,我做主,企业战略有内向化思维就在所难免。企业是客户的、市场的、社会的,企业创造的价值抵消成本后的利润,才是员工的、股东的、自己的。站在客户的那边,往自己企业这边看,很多习以为常的决策,就会暴露出自以为是的臭毛病。战略定位,也如同一个人照镜子,镜子中的我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好看,因为,镜中的我带着平时少见的微笑,装着一副有涵养的样子。想象中的自我,幻化在镜子中,成了你看到的真实幻想,而在别人眼中,你就是那个你看不见的自己,品味和形象不及镜中的那个你。
在战略定位的天平上,一端是自己的战略规划,另一端是自己制作的砝码,怎么称量都毫无问题,而客户的反馈自然也是那些本来就中意自己的老客户,结果也是皆大欢喜。岂不知,称量战略定位的砝码,握在客户的手中,你的竞争对手在想方设法弄懂这些砝码,图的就是在客户心中多一些分量。在客户心智的份额里,谁的分量大一些,谁的胜算就多一分。战略定位,其实就是客户心智的争夺战。
企业战略,从客户心智战开始,进而到资源战,最后到了经营的持久战,三大战役的胜利,才到一家企业的功成之日。心智战,讲究顺势而为,客户的真实价值、虚假欲望和购买能力之间的契合点,才是客户为企业创造特定价值的机缘。用恰当的产品、品牌与服务,出现在恰当的时空,愉悦客户的心智,兑现他们期待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战略定位,顺势而成的概率能高出许多。客户心智战,检验企业经营智慧,但是聪明是无法取胜的。很多企业的战略定位,凭的是聪明,趁客户似懂非懂、对手手忙脚乱之际,摸得一些小鱼小虾,等到行业成熟时,战略定位的苍白涂上资本的胭脂也无法掩盖。
企业战略的资源战,聚焦要比抢夺更为优先考虑。战略聚焦,特色的产品或服务首当其冲。强势产品带来的客户群与销量,才是战略定位是否精准的唯一标准。去产品化的战略定位,企业的命运好比水波中浮萍,再精细的目标规划与流程组织,都无济于事。定位窄一些,放弃跑马圈地的战略空嚷嚷,对企业的务实发展反倒更有帮助。
工业品企业的战略定位,微观定位与宏观定位的辩证法,值得细细推敲。微观定位,以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为核心,而宏观定位则受到行业中竞争地位、自身目标与行业机会的综合影响。创业型企业,微观定位为主,宏观定位为辅,找准自己的存身立命根据地,才有可能在行业中打拼出一番天地。而成熟型的大企业,或在区域或行业根基很深的中型企业,则可以考虑从宏观定位开始,导引出更为开阔的微观定位,产品和服务只作为基础,而渠道、流程组织或营销体系,可以作为战略定位的准绳。不同生命周期或行业地位的企业在客观可能性与主观可行性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方向,这就是战略定位的顺势而为。
◆外部营销活力,盘活内部管理效力
优先关注内部流程组织的效力,其次才是外部的营销活力,这种由内而外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工业品企业的后续乏力。成本竞争时代,精细化管理是头等大事,特别是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工业品企业,他们若不能将成本控制在有竞争力的水准上,就无法与体型硕大的对手周旋。总规模拼不过,就拼单品份额,或者在区域领先上做文章,这样总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竞争基准点。
成本竞争时代,企业与客户之间两点一线的联系,是专一的、排他的,这在行业大开大合、产品混搭朝花夕拾的信息化新时代,变得像是古典爱情一样可求不可得。企业与客户,只不过是产业与社会关系网中的两个节,可以经纬交织,更多的则是通过其他节点相连。开放型的关系连接,意味着价值竞争时代的到来。
价值竞争,客户关心的是你能为我带来什么价值,然后才是该负担的成本,而价值与成本之差,就是客户的购买红利。这样的计算公式,聪明的客户会优先考虑价值获取的增加,他们宁愿以略高的成本去购买更多的价值,这样一来,购买红利就会更高。成本竞争时代,推销是王牌,企业创造既定的价值,然后花成本推广与销售产品,最后产品被客户购买,整个流程中价值是递减的;只有在价值竞争年代,一开始就找到客户使用的增加值,以需求定供应,价值传递过程中不断有新价值加入,雪球越滚越大,客户收益也就越多,而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也都能正向分享到自己应得的利益。
创造越多,分享越多,传递过程中不断增值的正向价值链,正是工业品企业营销的活力所在。在电动仓储叉车这个相对小众行业,电动驱动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从控制器组盘,一路做到手柄、加速踏板、仪表和线束,而其下游的整车企业也从部件加工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地找到适合特定客户或行业的整车方案,并以恰当的营销体系结合营销推广手段,使客户得到的总价值增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整合起来的解决方案,使得工业品企业的营销活力增加。
盘活外部营销的活力,要做好营销开发与市场开发这两件大事。工业品企业的重心,从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转移到市场需求端和战略供应端。以市场需求为原点,倒推自己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大目标,调整先有的流程组织与规范制度,让市场需求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主要环节中,都能得到应有的满足。客户要我们创造什么价值,每个流程节点又创造了哪些价值,成为内部管理效力评估的主要依据。还有,核心部件的采购也会相应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外来活水。企业不能再以购买者的大爷自居,而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借上游的专业能力与产业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营能力。客户端的由下而上,供应端的由上而下,对流起来的价值,才是盘活工业品外部营销活力的双股动力。
外部营销活了,内部管理就有了奔头。成本控制当然重要,可价值创造却更为优先。每个流程、节点,每个岗位和职责,都应该以价值创造来设定和考核,从系统和计划的角度,而不是从任务和活动的传统视角。有时候,甚至鼓励团队以高一点的成本,去设法创造更丰厚的客户价值,每个直接客户的部门和员工,若都能以客户经营的终极目标去思考、去行动,那一家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何愁不高呢?管理者,别再去管那些员工能自我管理的东西,而是转型为价值创造与团队塑造的领导者,这样的管理,始终以市场标准为准绳,少了很多自我纠缠的内耗,全身心地投入到客户经营中,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建立营销体系,巩固经营成果
营销无处不在,人人都可放光彩,可零星烟花的闪耀,怎么也比不上焰火晚会的灿烂。每一个输送给客户的价值创造点,织成一张营销体系的网,零星的客户价值创造相互呼应,最终汇聚到统一的客户端口,企业的价值竞争胜算大增。
营销体系这张网,产品线好比网线,网格的大小是行业、客户群或区域市场的经营水平,营销开发与市场开发是撒网,而销售额、客户占有率则是收网。产品线中,现金流产品与明星产品的比例值得仔细推敲。现金流产品多,而明星产品少,今天的日子好过,明天的阳光不明朗;而明星产品多,现金流产品少,明天有希望,今天很难熬。这个比例也反映了企业的营销体系,是保守型还是开放进取型。
网格大的工业品企业,进入的行业多,做深的不多,客户群数量多,而做开的不多,稀稀拉拉的一张大网,打不回多少鱼。网,可以织的小一些,而网格则必须紧凑点,对于营销体系而言,客户接触的多,还要有客户接受度高、购买比例高,再严格点要求,则是客户的持续购买量与比例双高。区域市场的经营,也尽力往客户端靠近,不再是简单以销售跑量的任务单位,而是区域客户需求、区域合作伙伴联合、区域化本地服务的经营单位。
鱼在哪里,网就往那里撒,聚焦营销带来的精准效果,的确很诱人。营销开发,兑现客户期待的价值,出手有准头,客户获取的成效便高。营销开发这张网,朝看得见的鱼群撒去,一网下去鱼跳人欢笑;市场开发,引领客户未来的价值预期,在鱼群会来的地方,预先撒好网,静静地等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预判力出色的工业品企业,会在行业机会浮现之前,就已布好网。
花开烂漫时,枯萎尾随而至,一个产品卖的最旺的时候,也常是走下坡路的开头。销售额为表,市场份额作里,营销收网的时机,在于盈亏平衡点的恰当把握,临界点似到未到的疲乏期,投入的坚定与收获的信心分出了营销决策者水准的高低。收网过早,大买卖干成了小生意,小鱼小虾的,值不了几个钱;而若太贪心,狗熊掰棒子的命运,也会再次来临。收放自如,武林大侠们的豪情大智,工业品企业的营销大拿们,也要修炼到家。
资本家,会让钱生钱,而工业品营销高手,则会让营销体系帮自己赚钱。人过五十,总想着靠家业过活。想问,畅销产品是靠山吗?才不是。畅销产品的花期,愈发短暂了,刚火起来,满大街的模仿品也就漫天飞舞了。那再问,王牌销售人员是金山吗?更不是。靠政策致富的销售员,政策风向一变,他们僵硬的帆就借不着风,无动力的船,再大也只好随波逐流;靠关系经营的销售员,客户企业的人员变动,持续交易的关系透明,逼迫暗箱操作的灰色营销无路可走。
有活力的营销体系,才是工业品企业的财富孵化器。一个新捕获的客户业务,消耗的资源多过利润,赔本买卖开场,熬到中场才有钱可赚,这就需要持续购买做后盾。一个人、一次买卖,偶然性大,续航力就差,而营销体系的战斗力,则是海陆空一体化,品牌制空、产品落地,渠道航母游弋大洋,客户需求、体验与价值实现,于是心甘情愿地交付在你的手上。新客户从赔本到赚钱,经营成果逐步巩固下来,营销的巧劲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