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舜耕历山
堂谿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何以效之?所闻先生术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
堂谿公持道家全身之道观点,认为韩非子提倡的立法术、设度数的变法行为会危机到自己的生命,并举了吴起、商鞅变法不论成败,自己下场都很惨的例子。
韩子曰:“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窍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萌之资夫科身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出自《问田》)
韩非子大义凌然地回答,我的主张是有利于广大民众,立法术、设度数还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这是仁智之的行为。害怕遇到昏庸的君主给自己带来祸患,而选择避免死亡的风险,明哲保身而不考虑民众的礼遇,那时贪鄙(贪生怕死的卑鄙行为)行为!我不愿意选择贪鄙的行为,也不伤害仁智的行为。 先生好意劝我,但实际上又大大地伤害了我。
【评】:
在全身还是变法这个事上,法家的吴起、商鞅、韩非,乃至后面朝代的晁错、王安石等仁态度基本是类似的,一言蔽之:谋国不谋身。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冒着极高概率的自招祸患风险而把施展抱负放在第一位,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信念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