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门诊中,为了实现新模式的落地,我们的策略就要特别针对口腔门诊的医生进行设计。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要改变掌握门诊命脉的人。毫无疑问,医生就是掌握整个门诊命脉的人。
由于职业特点,我们认为医生普遍的性格是偏完美型的。由于医疗行业本身是一个高知行业,而医生本身又是学技术的,这就要求医生必须逻辑性好,做事很细致、很严谨。因此,医生的完美型性格既源于医疗行业的基本特征,又源于医生职业特性的必然要求。这就导致了医疗行业中的大部分医生的性格都是完美型的。
这一性格的优势在于严谨、扎实、细致、聪明,并且学习能力很强。反过来说,由于这一性格的人过于追求完美,对于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非常强。
基于这样的性格,在门诊推行一个新的模式时,医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
首先,很多医生会处于审视的状态,并产生一系列的质疑。比如 “这个模式在我们的行业里适用吗”“辅导系统落地的人是否专业”“实现起来是不是很困难”“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等等。
事实上,这种审视的心态绝对不是有利于口腔门诊改善的心态,一旦开始审视,就意味着医生已经把自己放到一个比落地模式更高的地位,或者是与自己不相关的位置。在这种心态下,医生往往是游离于系统落地工作之外的,他们不会用心地投入,也不会真心地体会模式的好与坏,他们认为此事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是做评判而已。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医生不太愿意融入口腔门诊系统落地的操作中。
其次,很多医生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为什么医生会特别关注自己的利益呢?这里我们总结了两个原因:
一方面医生要考虑自己将来会不会面临风险,比如他们会考虑这种改革模式将来会得到什么利益?为此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努力与付出是否成正比等。基于这样的顾虑,医生会进一步斟酌,万一出现了自己付出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怎么办?谁来保护他们?那么做出这样的付出还有必要吗?为了保险起见,医生最后会考虑干脆就不做改变了。这是一种对于自我风险意识的防控。
另一方面是自我保护。为什么需要自我保护呢?还是源于医生的完美型性格,使他们不太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担心新的模式推行的过程中,如果大家用得都很好,但是自己不会用,会很丢人;也可能尽管这个模式很好,但操作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会有挫败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终决定放弃和逃避。这也是在面对一个新模式落地时,很多医生出现的一种状况和压力。
最后,很多医生会有惰性。完美型的人偏于思考,但一个擅长思考的人,是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的,只愿意干自己擅长干的事儿。但我们都知道新模式落地到最后一定是改变人的习惯,所以要想改革落地,医生就必须主动地改进自己的习惯,跳出舒适圈,在进入一个新的、不适应的环境时,要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很多医生会在此时选择逃避,为什么呢?因为医生固有的想法是自己已经过得很好了,自己是医生,学的是治疗技术,为什么要去考虑患者的感受?为什么要细心地琢磨患者舒不舒适?为什么要研究如何让患者接受方案?他们会认为患者是来治病的,只要把患者的病治好不就可以了吗?这就是很多医生不愿意做出改变,主动逃避时的思考。
因此,如果要真正地实现模式落地,就要想办法把医生的固有思维打破,让医生能够主动做出改变。其实,无论精益口腔门诊管理系统多么好,落地的过程才是最终决定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