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员工的活力与效率,就需要转变思维,以经营为导向,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1.人力资源的效率和活力追求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命题
人力资源的效率和活力追求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命题,也是人力资源不变的主题。
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变化的是转变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强化员工客户化意识,不变的是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提升工作效率,企业所有的激励、考核、评价工作都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
多年来这条主线一直没有变,但是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激发员工的效率与活力。以前企业通过提高薪酬可以激发员工的效率和活力,现在,随着社会需求基准不断提高,企业不光要采用物质激励手段,还要考虑员工的其他需求,为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是激发员工的活力,提升工作效率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
2.员工激励的多维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也呈现出多维化的趋势,就目前来讲,这种多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说,企业要考虑到员工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是以短期激励为主,这跟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我认为短期激励还是要与中长期激励适度结合。
(2)从非经济性的角度来讲,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发展,给员工创造一个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并加以满足。现在企业的激励手段有很多,比如华夏基石提出的全面认可激励,从业绩考核到劳动态度、自主性等,对员工进行全面评价,使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
(3)自助福利和弹性福利。现在很多企业把自助福利当作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的确是一种有效激发员工活力的手段。企业关注员工的生活,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除了员工的基本发展需求之外,企业还会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住得比较远的员工来说,弹性的上班时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非经济性的激励手段。
3.如何解决“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问题
在企业转型突破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让个人与组织目标一致,把所有人的力量聚焦到执行企业经营战略上来,即所谓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问题。
“力出一孔”是华为的一个观点,华为做到了这一点,它把价值观贯彻到员工的行为中,“力出一孔”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企业如何做到让员工“力出一孔”?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让员工知道企业所要达成的目标。我们不谈战略,只说目标,首先,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企业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他们应该做什么。这是从企业对员工管理的角度来讲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就是要告诉员工力往哪里使。
(2)给员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让员工能够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3)把员工当成客户,从“以客户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员工给予支持,使其顺利完成任务。
“力出一孔”和“利出一孔”两者密不可分。员工价值多元化并不影响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求,如果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不了解,就不能胡乱指挥,以免影响员工达成目标。企业管理者或许不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但对于具体事务,比如现在能做什么事,要做成什么样子,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跟员工讲明白,这是“力出一孔”的前提。
彭剑锋老师以前讲到过人力资源有四大机制,即牵引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这四大机制会产生四种力量:拉力、推力、压力和约束力。我认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需要这四种力量,但在新的时期需要注入新的内涵。比如牵引力,在现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改变过去在传统职能思维下的以绩效考核为牵引的方式,应该体现为这三种牵引:一个是公司价值观的牵引,如果你认可企业的文化,就将自己与企业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共同发展。第二个是目标的牵引。第三个是用发展牵引。
从推动力的角度来说,现在更多的是公司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员工创造价值,而不是单纯依靠培训提升员工能力。
当然,企业还要对员工形成压力和约束力,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压力和约束力融合到刚才说的“一拉一推”中,比如约束力实际上就是目标约束,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约束,当然可能还会有行为约束,企业可以把行为约束作为价值观牵引里面的一项要求。
我们强调要把员工当作客户。无论是“推”还是“拉”,首先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如果员工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双方目标不一致,就无法合作。企业要站在为员工服务、为员工提供支持的角度来推动员工和企业一起向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