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经历了三个时期:商品主权时期、渠道主权时间、消费主权时期。
商品主权时期发生在商品短缺时代,中国零售的商品主权时代发生在2000年以前。在这一时期,零售的价值是供应商品,只要能组织到商品,零售就有价值。
渠道主权时期是已经经历并还在继续的时期。这个时期,零售的价值在于占领市场,谁的店多、覆盖范围广,谁的渠道就有价值。
消费主权时期是当前已经进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商品极大丰富,零售市场竞争高度激烈,有线下各种大店、小店、专业店、专门店的布局,也有线上各种电商渠道的竞争等。2016年以来,除了线下与线上的竞争之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更在加速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者体验,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
一般认为,中国零售业态蓬勃发展是在2000年之后,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线下零售粗放式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零售的价值在于占领地域红利:基本上是开店就能赚钱。
第二个阶段是线下零售的精细化运营阶段,大约是2006年到2010年,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精细化上。这个时候并不是开店就能赚钱了,需要零售商和品牌商做各种品类的管理、货架的管理等,供应链优化才能获得利润。
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到2015年,这个五年的时间是电商蓬勃发展时期,也是互联网红利的五年。
现在可以看到2015年之后,纯电商也不灵了,为什么呢?追溯中国零售发展轨迹,会发现无论是哪种模式的零售,最主要的变化在于获客成本的变化。2000年到2005年,中国房地产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房租不是很高,人员成本也不是很高,因此线下的获客成本不高。2005年之后,房租成本提升,人员成本也逐年提高,所以线下的获客成本提高了,粗放式零售面临压力,需要品牌厂家、经销商及零售商优化供应链,对商品进行品类管理,针对顾客进行品牌推广等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顾客,促使顾客实现购买行为。2010年之后电商迅速发展,获客成本比较低,即便是粗放式管理,电商也能覆盖掉运营成本,仍然能获取部分利润。但2015年之后,阿里系及京东系的两大互联网平台形成垄断,线上的获客成本又在提高,所以电商的盈利空间被压缩掉了。如图7-1所示。
图7-1 中国零售发展阶段
随着线上线下及线上线下融合等零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便利和购物主动权,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不断提升。同时,社交媒体也对消费者的购物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那些未能让他们满意的零售商,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社交媒体面向无限受众发布不容忽视的“负面”信息,当然消费者也同样可以分享自己满意的购物体验。通过社交媒体、购物信息汇总网站及海量的在线促销,消费者能够轻易获取商品及价格信息。这些都促进了当今消费者对随时随地购物的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传统的零售行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理念与技术,从而进入了以动态消费者为驱动的全渠道供应链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品牌厂家、终端零售带来的影响是流量不足、流量到顶。当前的市场表现是:品牌厂家市场渗透率在下滑、终端零售店来客数量在急剧减少。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的理念,即围绕着顾客对于零售,在技术上对供应链、商品及店铺进行赋能,降低获客成本,提升顾客运营价值。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零售终端,必须从头设计购物体验,把网购和实体店购物两方面的体验完美地融合起来。可以在顾客购物路径的每一个环节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字化工具,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互动方式,把逛商店变成一种令人兴奋、既娱乐又享受的体验,用实体店来推动相关的网上销售。
因此,在目前及未来,流量已经成为终端零售最主要的经营资源,而不是商品,商品只是经营流量的一种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终端门店的价值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售卖功能,其核心功能是引流。如何把终端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打造成顾客连接器、社交中心,这就是在新零售环境下,品牌厂家与零售商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打造的终端新价值,通过对终端赋能提升终端运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