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界,有大量的优秀企业都是产融经营模式。由于资源、能力、机会和对产融经营理解程度不同,各个企业能实现的产融经营的层级也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之间成长速度和资产规模的重大差异。
产融经营的层级分为5个,企业能达到的层级越高,成长速度越快,资产规模膨胀得越大。这5个层级分别为:
(一)财务收益
由于金融牌照的稀缺性,与普通行业相比,金融行业的盈利能力更强,它可以成为很好的财务投资的对象。所以,很多企业做大以后,都热衷入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
原本从事产业的企业入股了金融机构,就是产融经营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财务收入,或实际上只能获取财务收入,这种产融经营的深度就很浅,只能算是产融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资源引入
一家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外部资金、资源不断注入的过程。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是因为黏附的积雪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对资金、资源的需求是长期的、持续的。
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拥有的资金、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如果企业能让这些资金、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就达到产融经营的第二个层级。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企业要建立与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资源通道;二是要让企业成为价值洼地,使资金、资源形成“水往低处流”的势能;三是要消除信息不对称,清除资金、资源向企业流动的安全性障碍。
(三)产融协同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的价值成长,必须依托产业。所以,产融双方都希望与对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协作。但在产融之间不存在股权联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度障碍,产融协作的程度难以深入、范围难以全面,协作的效率很低。
如果企业以投资、合资等方式,与某些金融或资本机构之间建立起股权联系,就在原有的产业端之外构建自己的金融端。由于两者存在股权关系,可以大大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度障碍,就有机会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协作,使各自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就达到了产融经营的第三层级。
(四)产融互动
产融互动的前提是构建资本端,即企业的市值或估值。
有了资本端以后,资本端为产业端提供资金、资源,拉动产业端快速成长。产业端的成长,再反过来推动资本端的提升,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最终实现产融的良好互动和整体的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产融经营的第四层级。
所有的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都具备产融互动的条件,但能取得这种效果的只有少数企业。
(五)波段操作
产业、金融、资本都有周期,有周期就有波动,有波动就有机会。波段操作,就是利用这种机会。这种利用,不是简单地对股票和资产的低吸高抛,而是对企业整体进行系统的布局、准备和运作。
每个大周期,都会打垮一大批企业。但懂得波段操作的企业,能在大周期中获得大发展。
企业的跨越式增长都依赖这种操作,越是大公司,这种操作越重要。
产融经营的五个层级,没有严格的先后之分,前面的层级也不是后面层级的必经过程。它们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是可以共存的。对产融经营理解深刻并应用娴熟的企业,这五个层级能够同时实现,从而可以最大化发挥产融经营的威力。
小结:
产融经营的理想状态是以资本驱动产业,以产业支撑资本,做到产业和资本的完美协同。尽管实现起来难度很大、风险很高,但价值足够大,绝对值得企业为之努力。
如果产业经营的企业有志于此,需要从原来的一维(产业)思维过渡到二维(产业+资本)思维。产业自不必说,自己的本行和主业首先要巩固好。在此基础上,积极谋划企业的资本战略,并设计好与产业的呼应与协同。然后从计划到行动,由小动作到大举措循序渐进,逐步走上产融经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