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小我到大我,从感恩朋友到感恩社会

《执行官》:你发起的时尚公益平台“X-show”力图将多种艺术集中又多元的呈现给普通人,在商业成就还没有到达厚实积累的前提下,为什么就开始做“跨界艺术”公益?这算不算是一种艺术营销?通过几年活动的资源积累,目前给“造梦空间”带来了哪些商业价值?

肖寅菲:这个问题让我感慨万千。这要从2016年说起。我当时做“走心”已经有两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在身边,但是“造梦空间”这个商业IP又难以把这些资源扩散开来。我一直对那些帮助过“造梦空间”的人心怀感恩,最初是想请大家一起吃个饭,然后淑女坊的创始人“芹姐”说你的“造梦空间”“走心”都做得很好玩,这次为什么只是简单的吃顿饭?应该做一个好玩的事情,让大家聚在一起热闹一下。这让我很兴奋,于是和许多高能量的人讨论这个事情,最疯狂的时候每天和五波人聊天,积攒各种idea。后来在北京的时候遇到了孙冕老爷子,他一句话提醒了我:“既然你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的意义放大,通过对大家感恩的小我行为,变成大家对社会感恩的大我行动?”因此,我后来选择了快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时尚表达,来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和那些被人所忽视的匠人。

第一年,在所有朋友的帮助下,磕磕绊绊的把X-Show做了出来。在第一场X-Show里,我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转换,用春、夏、秋、冬四种形式表现我对时尚的理解,邀请到了江西南昌锔瓷手艺人熊昊阳,向广州时尚圈的嘉宾展示。在他回到南昌后,用我们的花絮分享成功申请到了南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传承人”,政府专门拨给他一个教室进行创作、推广。

X-Show一路走下来,当然会对“造梦空间”起到商业价值,但这个商业价值并不是我追求来的,而是在认真做X-Show之后带来的附加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包括孤友在内的各位朋友所给予的帮助是无价的。这是我做X-Show之前所没有的东西。

《执行官》:“时尚”和“非遗”一个热闹一个高冷,你是怎么想到把“非遗”和“时尚 ”结合起来的?目前“X-show”平台做了哪几个成功案例?你平台上的“非遗”艺术家们是否有了更好的商业路径?

肖寅菲:“非遗”之所以成为“非遗”,第一是传承做得不是很好,第二是商业表现很差,所以它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时尚去结合“非遗”,能够让年轻群体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举个例子,我们做过一个案例叫作“城市隐者”,即“大隐隐于市”,现在的隐者并不是隐居在山野里,而是就在城市里生活在我们身边。我通过X-Show平台,把大家聚集到广州的海珠湿地,找到5个服装品牌和广绣结合,把广绣推广到了极致,我们邀请的唐老师也因此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进行广绣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

《执行官》:你用民间的力量以“X-show”的形式连续做了几年的“非遗”活动,遇到过哪些实际的问题?民间公益这条小路是否还能走下去?公益价值如何能转化为商业价值?

肖寅菲:遇到的问题太多了,我刚做X-Show时什么都缺,缺资金、缺团队、缺想法,能够从无到有,完全就是因为对大家的感恩之心和一腔热血,是死磕出来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就是没有资金,我把“造梦空间”获取的资金投入其中,因为X-Show是一个纯公益的活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从第一届活动走过来得到了许多好友的帮助,咱们孤友里段总、漫谊等也都提供了很多帮助,每一届X-Show的住房都是由X-bed李总无偿提供的。当然,我也会在商业上尽量回报这些好友,比如深圳时装周时,我预留了20张VIP票给到X-bed做粉丝抽奖,获得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以我自己的经验,民间公益这条路是完全可以走下去的,只要保持初心不变。第一届X-Show是通过朋友和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到了第二届X-Show,海珠区政府领导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免费批了海珠湿地给我们用。2018年4月25日我们举办第三届X-Show,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邀请,给予了许多资源,也有各界人士群策群力。

公益价值是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比如说广绣,我和唐老师合作,把她的作品转嫁在包包上,成为爆款。在中国做公益,大家一定要形成一条心,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