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一句有点《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无思”,是我们本然的一种状态;“无不通”,则是我们遇到外界刺激后正常的反应。如果反应准确、恰当,时时通、处处通,那么你的境界和能力就非常强。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的反证。这里的“不思”和前面“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的“无思”是两个概念。
“无思”是指我们思维的本体,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当我们处在一种非常静的状态中,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就像我们早晨刚刚醒的那一瞬间。如果还没有醒,那自然什么都不明了。也许在座有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清晨刚刚醒来的时候,念头还没有产生,而周围的一切你都知道,但是你的判断力还没有发生作用,比如今天要不要去上班?今天要不要去会朋友?等等。总之,这个时候你的思维还没有发动,对于周围的一切你心头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意识还没有对此加以分别。在这种状态下来,体会“无思,本也”就比较容易。有些朋友通过参禅打坐,并借助观想、呼吸,一段时间后,突然一下就进入到一念不生,对周围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思,本也”。前面说过“寂然不动者,诚也”,其实,“无思”也就是“诚”的状态,就是我们思维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真正的心体。
“不思”则不然,它可以说是一种懒惰的状态,是无思的一个消极作用。其实,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要我们勤思,要勤于思考,要勤于思维,要用我们的真心来体会万事万物,要把“思”的功夫下到位。
现在很多参禅修道的人,往往很容易把“无思”和“不思”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认为自己参禅修道打坐,就是应该百不思、百不想,以为进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这才是对的。但实际上,这已经落入到顽空、死水一片的偏颇状态中去了。禅宗讲大机大用,那就应该达到这里所说的“不思则不能通微”,即勤思入微。如果你在这方面一旦懒惰,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思,那么你对事物的理解,对事物的判断,对事物运行发展的方向、规律等等,你就不能明了,以至于无法把握。这就陷入愚痴之中了。
当年临济祖师撒手西归,在弥留之际,在众弟子的请益下,留下一首偈子作为临终开示: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什么是沿流不止?就是我们的意识之流,它就像河流一样,连绵不断。有些人想学道,想空掉,怎么个空法呢?这里也在问,沿流不止问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意识不听我们的指挥,它始终都在流动,怎么办啊?这里临济祖师接着开示道:“真照无边说似他。”念头来了,不要刻意去管它,等它各自走,但是你的心头,你的一念之诚,是有它的作用的,你只须看着、观照着它就行了,这种观照的作用是无边无际的。比如我们此时起了一个念头,我们的心是知道的,念头是一个客体,知道这个念头是我们心的主体。这个主体就像灯一样,它具有照了的功能,它能够照见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真照是无边无际的。
为什么说这个真照无边的本体,是离名离相的呢?正是因为它是无思的,我们这个无思的本体虽然能照见一切,但如果要给它画一个具体的相是不可能的。
我们一说到“无思”,有人脑子里面马上就在想:什么是无思?是没有思维吗?可是不管你如何思维,如何定义,都会发现那是错觉,都会发现要找这个思维的本体,你是找不到的。因为你一找,就思了嘛!所以它就是无形无相的。“吹毛用了急须磨。”当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心头产生了念头,当事情结束后,不留下它,马上回到无思的状态。不断的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心不断地处于一种空灵流通的状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哪怕就是芝麻大点的事情,做完以后都不能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能让它把自己的心遮蔽了,随时要把自己的心清空,使自己的心处在最优化的状态。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如果做到这样那境界,就会非常高了,达到了儒家所说的圣人的境界。“不思则不能通微”,如果一念不起,那么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细致入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如果你没有理性的思维,没有产生睿智,那么就不可能通达无碍,在面对纷纭的事物时,你就不能游刃有余,就不能一下抓住事物的关键。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前面所说的“无思而无不通”就达到了圣人境界,那么,圣人境界又产生于哪里呢?就产生于“通微”,即对最微细之处都无不通达。什么是最微细之处?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起来好像可有可无,觉得没什么嘛,都是烦琐之事,其实,这都需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去观察,去体会。所以“通微生于思”,我们对最微细的事物之所以能够通达,还是来源于我们最初的念头,最初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