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氛围,根据百度词条的相关解释,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并且“氛围是一种人群营造的环境,是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的状态,气氛是一时的,是在一个空间的一个群体间的互动情况”。由此迁移到培训实践中并进行观照课堂氛围,可以这样定义:由培训师与学员之间通过相互互动形成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又彼此融汇交互的气氛,最终营造出的一种学习环境。
培训师作为一堂培训课程的主导者,理所应当承担营造课堂氛围的职责,并且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更需要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课堂氛围中来。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课堂氛围就是一个小的、特定的环境。
其次,培训师的态度意图、情感情绪、观点看法及言行举止等,是影响课堂氛围走向的基调和基础。
最后,学员作为课堂现场的主体,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学历、职位、工作经验、生活经历、成长过程等背景各不相同,现场的言行举止表现也各有差异。若培训师不积极发挥其主动引导的作用,很有可能会让培训课堂现场陷入“布朗运动( 微小粒子表现出的无规则运动)”的状态。
为此,培训师不但要主动引导并营造课堂氛围,而且还要围绕课程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并以此为参考尺度,营造总体趋向于“交流学习、互动分享、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积极向上、充满善意、相伴成长”的课堂氛围,以期让学员通过培训而有所得、有所动、有所悟。
需要指出,具体到每一堂培训课程,课堂氛围在上述总体方向的指引下,还会有更加具体的情形或状态,所谓“合适的”。指该课堂氛围应该和课程主题、课程的具体内容、学员对象背景及学员现场表现等要素相契合。
而从课程内容的大致类别和学员学习的认知感受两个维度综合考量,一堂培训课程的氛围可以笼统地划分为理性的和感性的。
比如,这些内容,概念的、判断的、推理的、思辨的、分析的、概括的、 归纳的、总结的等,给学员的认知感受就是理性的,而具象的、类比的、体验的、过程的、场景的、描述的、演绎的、延展的等内容,给学员的认知的感受就是感性的。
问题在于,如果单纯理性,会让人觉得过于冷静,甚至陷入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的境地。反之,如果单纯一味感性,也可能会让人感到某些表面热闹的同时,陷入浮华空洞、躁动无聊的泥沼。
所以,对培训师来说,就务必将理性内容和感性内容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交互融合,让课堂氛围总体上能够“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