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有交易功能,但交易功能很弱。微商,也有人称为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是重要的互联网新型渠道,但一定不是商业的主渠道,但在某些品类可能表现得活跃一点。
高覆盖率社交电商可以形成巨大的销量,但个体的平均销量并不大。这一切,都是因为社群直接变现的概率并不大。
一个原因是社交电商或社群成员直接交易的产品,通常不是大众产品,难以满足多数社群成员的需要,而且以低频产品较多。
另一个原因是社群交易呈现边际效应递减。交易次数越多,效用越差,甚至最后社群的社交功能丧失。
社群的商业功能
所有商业,最终表现为交易。
从社群到交易,有的表现很直接,比如社交电商;有的表现很间接,比如江小白的文案传播。
社交电商,交易直接发生在社群或附属平台上。而传播共振引发的商业,形成的是流量,比如小程序。交易可以发生在线下,可以在其他电商平台,如京东、阿里。
能够让社群的商业价值放大的,恰恰是由传播引爆的商业流量。
所以,社群最大的商业价值,不在直接交易,也不是传播,而是它的传播能够打通三度空间并且由三度空间引爆商业流量。
社群商业与漏斗原理
从社交到商业,并不一定发生在社群中,而是经过社群筛选过滤。这个过程与漏斗相似。
2017年,消时乐“山楂爽”创造了招商奇迹。一家小企业,3 个月招商600+家。没有动用线下人员,主要通过社群招商,当然,辅助有招商会等。
消时乐招商是社群传播放与漏斗成交原理的应用。
图4-1 消时乐产品
首先与自媒体合作的社群传播引爆,在品牌商和经销商厂商层面的引爆,从社群传播进入网络,实现关注10万+。
10万+的关注,形成漏斗,有7000+商户建立微信联系。
7000+家建立联系的商户,有600+商户成交。
600+成交商户,第一年有100+商户通过新营销体系,建立了样板市场。
10万+→7000+→600+→100+,这就是传播与交易的漏斗原理。
传播,是放大关注,不可能每个关注都能够形成交易。
交易,是关注者一步一步博弈、筛选、淘汰的结果。这个过程形似漏斗,每一步都筛选掉一部分,漏下一部分。
上述过程中,因为有社交,所以有传播,形成了10万+的传播。
如果只是100人关注,都想形成交易,可能一个交易也没有。
上述过程,每一次漏斗,都是一次对商业交易高关注度客户的筛选过程,筛选过的客户,进入新社群。新社群成员的社交就带来更强烈的商业色彩,因为新社群本身就是商业取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