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魔术师在表演时喜欢找现场观众一起表演?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多疑的,没有亲身参与,总会怀疑那是不真实的。真实感的增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顾客亲身参与、亲自使用。一旦顾客亲身参与进来,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可信度,更能有效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成交的几率当然也会随之提高。
“客动”就是每到演示的一个环节,就让顾客参与进来,导购员做什么,也让顾客一起做一下。比如前面提到的“车架粗、车架重”,讲车架的时候,导购员两手抓紧后衣架把车抬起来,告诉顾客我们的电动车很重,然后让顾客动起来——也用同样的方法把这辆车抬起来,感觉是不是很重。以此类推,导购员说这个车座软,导购员不仅自己要按一按,也要让顾客来按一按。如果顾客不按,抓住他的手也要他来按一下。因为车垫软不软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你一定要让他按一按。并且顾客全身心参与进来,也就不会一直在想价格问题。
小结一下:主动接待就是“三动”,首先让自己的情绪、手、嘴动起来,然后让产品动起来,最后让顾客跟着动起来。
当然,主动接待也要把握分寸和火候,防止主动过头,吓跑顾客。
反面案例1:
顾客买东西经常遇到两种不愉快的接待方式,要么没人接待,要么就是导购员太主动,争着接待。
在河南某市,我们暗访人员扮演成顾客正“购买”导购员A女士推荐的一款产品,旁边的一个导购员B女士争先恐后亟不可待地协助讲解,我们的市场调研人员见机行事,移步面对A,把B挡在身后,以肢体语言告诉B我现在就听A讲,你就别讲了。但是,心有不甘的B却从背后又转到前面开始讲。暗访人员眼看没有办法阻止B,就只好转身来听B怎样讲。谁知A也不善罢甘休又追到面前继续讲解。这边A说一句,那边B说一句,两人互不相让。暗访人员最终不知听谁的好。
反面案例2:
浙江某市同时开了八家连锁店,我受工厂之委托实地培训其导购员。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给她们四位讲解如何销售产品,店里忽然来了一个顾客,于是,四个导购员不约而同地扑了过去,把那一个顾客团团围住,七嘴八舌讲了起来,吓得那位顾客落荒而逃。
顾客跑了,培训继续。不到十分钟时间,又来了一个顾客。她们四个又要冲过去,我拉住其中一位导购员说:“既然她们三个都过去了,你就不用过去参合了。”
她说:“那不行,我已经三天没卖货了。”说着也奋不顾身地加入到销售队伍中去。
结果,这个顾客与上一位顾客一样慌不择路匆忙离开。
等他们灰心丧气地回来继续上课,我调侃她们说:“你们兴师动众接待顾客,顾客怎么跑了?”
她们说:“是呀,老师你说顾客为什么跑了?”
我说:“你们一副围猎打狼的样子,顾客不跑才怪!”
显然,接待顾客主动过头与不主动接待顾客,都会令顾客大失所望。不过,相比而言,导购员缺乏主动接待的现象更加普遍。有没有一个“葵花宝典”让导购员养成“你动我动产品动,主动接待顾客”的习惯呢?不妨拿本章第五节的“训练工具“训练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