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TOD模式的园区

TOD的全称是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即“交通引导开发”。TOD模式要求以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的站点为中心,以600-800米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将各种用途设施及公共空间进行复合型布置,形成以道路为轴线的紧凑型市区。TOD模式的城市中心最大特点是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使居民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很显然,TOD意味着便捷、高效、环保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设计以及空间设计建造形式等,最终实现从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社区,转向以公共交通接驳步行、自行车为中心的城市社区。

图 TOD模式交通与空间示意图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容量不断缩减、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当下产城融合遵循“三生”与“五宜”原则,如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研发、服务、消费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过渡转变,是我们时下园区和产城建设的关键。城市产业园区选择TOD模式转变粗放型建设发展方式,即通过轨道交通(BRT)带动空间集约开发,并通过完善交通路网更好服务产业发展,达到优化园区空间结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园区人口集聚的多重目标。

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应用TOD建设模式成效显著,国内基于这些城市TOD案例的研究和阐述较多,相对集中在微观层面的轨道交通、公交车站周边的布局或社区规划,即狭义站点的TOD规划。未来城市建设仅依托局部的、零散的微观规划难以将TOD提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各地对产业园区TOD模式的理解及操作,往往局限于新建轨道站点的房地产开发,因此造成沿线站点功能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下产城融合必须摆脱大城市病和达成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这一要求下的产业园区在空间、产业、交通等方面须具备新特征。空间方面,更加重视工业用地功能的更新和高效利用,强化产业、商业及社会生活配套的合理规划、协调完善,包括生产区、研发区、商务区、住宅、学校、医院等的统筹兼顾;产业方面,更加重视区域基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链群的对接引入以及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园区由单一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并重转型;交通方面,基于产业功能区域的货物运输需求增加且趋于复杂,同时百姓生活、娱乐等出行需求显著增加,对于交通出行便捷保障的要求不断提升。

图 产业园区TOD模式空间规划示意图

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的交通体系构建原则:

​ 通过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的双快交通系统,强化园区与主城区的空间联系与产业协同。

​ 通过轨道(BRT)串联产业、商业、居住和文化休闲等功能组团,形成10分钟~30分钟的工作生活生态圈。

​ 构建产业园区周边相对独立、完善的便捷交通体系和工业园以及物流园的货运道路系统。

​ 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的内部道路网络须满足生产、生活、商业等复合性交通需求。

图 成都基于TOD模式构划产业园区建设

TOD模式布局构建产业园区不单是产业地产商自己选址筹划的问题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该提早对区域的空间布局、产业协同有一个全面的、前瞻的一揽子构划,在城市这个大棋盘上预先“打眼”“布子”,并引导产业地产商按照城市统一构划,在合宜的地区建设园区载体并将合宜的产业引进来,再运营好,而不能由着产业地产商的“小九九”乱下棋、瞎布子。在这一点上,区域政府与产业地产商都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