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以人为本的误区

在官本位盛行的中国,“以人为本”被职场人士称为新一轮的美化运动,并高登职场十大谎言之首,美丽的无法再美丽的词汇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怪胎,相信很多企业主或高管都曾经像黎叔那样感慨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撇开顾客层面先不论,暂且只看内部员工问题。以人为本真的错了吗?应该说,不完全对。它的完全语句应该是“以有用的人为本”。根据有用和无用,以及有用的程度,还要进行再分类。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的(B类),10%是较差的(C类)。20%优秀员工一定要提拔、鼓励、高酬,让他们看到方向;一般的要加以教育培训;较差的(有时还占据其他员工上升的通道),必须坚决淘汰。所以,对于大一点的经销商团队,我们建议经销商执行末尾淘汰制。阿里巴巴为了激励员工不断积极进取,实行了末尾淘汰制。马云说“我们公司是每半年一次评估,评下来,虽然你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你是最后一个,非常对不起,你就得离开。在两个人和两百人之间,我只能选择对两个人残酷。”

其实,以有用的人为本,也不完全正确,实际上应该是“以有用的、价值观相同的人为本”。这方面,阿里的人才分类系统就很值得研究。在阿里巴巴,员工通过考核被分成三种:一、有业绩,但价值观不符合的,被称为“野狗”;二、事事老好人,但没有业绩的,被称为“小白兔”;三、有业绩,也有团队精神的,被称为“猎犬”。阿里巴巴需要的是“猎犬”,而不是“小白兔”和“野狗”,“对‘小白兔’会通过业务培训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野狗’,公司在教化无力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坚决清除。

特此修正以人为本的误区,以警惕管理者不要柔情过度乱以人为本,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人性化管理绝不是众生平等(管理再人性化也是一种管理,既然是管理就有层级、就有不平等)。希望以此能避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向误解。相信这应该是职场十大真相排行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