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文字比较简短,仅次于九变篇,与之不同的是,火攻篇结构分明,前半部是火攻作业指导书,战法清晰、明确;后半部讲“费留”,讲慎战,告诫国君、将领,要懂得巩固和扩大胜利的战果,对待打仗这事要慎重,与“计篇”开篇的“兵者,国之大事也”的重战遥相呼应。
同时,针对“作战篇”讲了火攻的目标,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并阐述了火攻需要干燥的气候条件,有风的自然条件,内应的人为条件。
这里没有讲水攻,但将火攻与水攻做了对比。孙子曰:“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其区分在于“明与强”和“绝与夺”,明确的阐述了“以火佐攻”和“以水佐攻”的差异。
以水佐攻,效果强大,可以起到隔绝、阻绝的作用,但不能“夺”,也就是不能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火佐攻,可以“夺”,对敌人产生毁灭性打击,力度、速度更彻底一些,效果比较明显。
从火攻的效果来看,火攻之后,这个战争也就结束了,实现了“胜”的目的,接下来就是战后巩固战果和扩大战果的问题了。
孙子曰:“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关于“费留”争议很多,总体有两种观点,一是说战胜攻取之后,要论功行赏,不要像项羽一样,官都给人家封了,大印握在自己手里把棱角都磨平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谁还愿意跟你卖命呢?
二是说打胜仗不知道巩固战果,前边的投入就白费了。换句话说,没有实际效果的胜仗,都是隐患,争一个名而已。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打胜仗只是一个开始,或说是一个切入点。就像开发一个市场,找到经销商、铺上货、广宣展开只是一个开始,巩固和扩大战果则须要动销、持续的动销。
在作战篇中,孙子要求用兵要“拙速”,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实现战果,达到目的之后马上就要停止,不要凭意气用事,将战争拖延下去,反得为失,反胜为败,玩火自焚。
在这方面孙子有切身体会,吴国对楚战争,柏举之战后几乎没有太大阻力就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邺城,阖闾不知适度而止,在邺都玩乐半年之久,越国乘虚攻打吴国,阖闾弟弟夫概也趁机回吴国国都自立为王,各路大军又来攻打吴国,导致这个胜利最终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故孙子总结:慎战是安国全军之道。
“慎战”对“重战”,正是孙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
故孙子曰:“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可见,简本讲“火攻篇”作为末篇,从内容上首尾呼应,成“率然之势”,告诫学者,慎战的重要性。
以上是“火攻篇”核心思想,营销之用,从两个方面来体悟,一是由火攻所衍生出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是巩固和扩大战果。
先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不可否认,火攻不是一般将领能操作得了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火攻最多,他刚出山,就烧了三把火,一把火烧博望坡,二把火烧新野,三把火烧赤壁,这三把火奠定了他的地位和威望。
由此衍生出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说法,凡到新岗位,都要先量一量自己的“水平”,策划一件或几件有影响力的事件,宣誓一下“主权”,树立一下威望。
作为将领三板斧下去,达到什么效果,决定团队的士气,决定着整体战斗力,这是资源聚焦的“三板斧”。
实际上,企业的营销行为,每年都需要有“三板斧”,需要聚焦资源干几件“大事”。
用在年度计划上就是,实现目标的几个关键性动作,这是营销预算和投入的重心。
再说“巩固和扩大战果”。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某种意义上讲,打天下具有破坏性,目标歼灭对手,破坏对手的组织;而守天下,则是建设性,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确保目标的实现,实现要求的利润。
比如,核心市场的开发,可以不计回报的投入,但攻下市场后,则开始追求销量的增长,追求利润的增长,开始计算投资回报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