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了小病,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去医院挂号排队,而是去药店问店员该吃什么药,可见药店天然具有一定的医疗属性。然而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服务能力缺失,药店工作人员往往不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建议。
能不能让药店的专业服务变得简单,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微医药诊店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其背靠乌镇互联网医院,为药店提供精准预约、远程诊疗、电子处方等服务,让药店能够轻松变身为“诊所”,全面满足用户的医疗健康需求。
从2017年3月份立项开始,到2018年6月份,微医药诊店已经与1.8万家药店达成合作,相当于每天都有30~40家药店接入药诊店系统。从问诊量上看,微医药诊店日均接诊量达到3.6万次,累计接诊量超过400万次,几乎等于协和医院一年的接诊量。
日前,动脉网记者专访了微医药诊店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勇,听其全面复盘微医药诊店项目,解读药店+诊所的医药零售新趋势。
1.微医药诊店立项:要解决药店专业服务缺失问题
张勇是医药行业记者出身,对医药消费行为和医药零售市场非常熟悉。他告诉动脉网记者,零售药店其实一直想做专业的药事服务和诊疗服务,然而囿于资源和成本限制,很少有零售药店能够把药事服务做好,诊疗服务更是难以实现。
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风口下,医疗资源的可及度已经非常高,通过手机就能进行医疗咨询。如果把咨询场景转换到药店,就能和药店的药品零售结合起来,实现诊疗+用药的闭环。药店还可以辅助对网络使用程度较低的用户进行诊疗,是互联网医疗自然延伸的一个场景。
微医药诊店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已经有成功的尝试,也在积极寻找互联网医院更多的应用场景,了解到医药零售的痛点之后,即开始用药店+互联网医院的模式来解决药店的痛点,微医药诊店模式得以立项。
张勇表示,微医药诊店项目的背后是微医在互联网医疗方面深厚的积淀。他说:“微医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起点,已在全国建立了19家省级互联网医院。同时,微医围绕‘医联体、医共体和学科联盟’三种组织形式,深度连接了全国1000家省市县中心医院和10万个基层医疗点。”
医生资源上,微医连接了全国超过28万名医生,能够为用户提供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等服务。如果把这些医疗资源和医生资源扩展到药店服务上,就能最直接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具体方式上,微医为药店设计了专门的接口及应用,并配置了专门的值班医生资源。其中,常设值班医生为2000人,其他签约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也可以通过抢单的模式接收微医药诊店发出的咨询需求。
合作药店通过登录乌镇互联网医院药店系统,便可为会员提供精准预约、远程诊疗、电子处方等服务。
2018年6月份开始,微医药诊店还发布了专门的硬件设备,将陆续铺设到合作的药店。后期该设备还将配备辅助的硬件,如血糖血脂仪、血压计等,可以在药店进行基础的检测,并实时上传,作为诊断辅助。
动脉网记者体验该设备发现,其能快速选择科室和进行患者主述,点击问诊之后能够快速得到医生的响应,响应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药店专心做好药店,微医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分工细化。‘以医带药’模式能够让药店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服务于用户健康。”张勇认为,微医药诊店系统和药店互相配合,是医药零售和互联网医疗非常好的结合形式。
发展方向上,张勇认为,微医药诊店可以对标美国的“分钟诊所”,让药店成为医疗资源的补充。他说:“2015年全美有超过2100家快速诊所,另据咨询公司埃森哲的估计,2018年美国分钟诊所的数量有可能增加到2800家以上,届时每年将有能力服务超过2500万人。”
美国分钟诊所成功的关键在于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医疗效率。分钟诊所通常以同一品牌连锁模式运行,依附于药店和超市,能够大范围布局和推广。就诊无须预约,等候时间在15~20分钟,价格透明而低廉,比普通门诊便宜一半以上。
它将风险最低的常规治疗如过敏、感冒、咳嗽、腹泻等从基础医疗诊所中分化出来,用最有利于成本控制、最有效快速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诊所工作人员一般是执业护士(占95%)或助理医师,配备一位医生提供远程支持。
微医药诊店的模式与之非常类似,同样可以将药店发展成为基础医疗机构,满足用户就医的便捷需求。
2.不只是医疗服务,微医药诊店还要帮助药店做营销
张勇给出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3月份立项开始,到2018年6月份,微医药诊店已经与1.8万家药店达成合作,合作药店包括国大药房、一心堂、老百姓、漱玉平民、嘉事堂等,相当于每天都有30~40家药店接入药诊店系统。从问诊量上看,微医药诊店日均接诊量达到3.6万次,累计接诊量超过400万次,如图3-6所示,几乎等于协和医院一年的接诊量。
图3-6 微医药诊店增长数据
药店选择接入微医药诊店,除了服务能力的提升之外,微医药诊店为其带来的客流、销量上的提升也是重要因素。
张勇举了一个实例,他说自己在河南某地检查微医药诊店实用效果时,遇到一位走遍全城所有药店寻找微医药诊店的用户,感受到了用户对微医药诊店的信任。
微医药诊店对某合作连锁药店(5家药店)推广期的客流数据的监测也显示,在微医药诊店推广期内,这5家门店的客流量提升了2~3倍,其中问诊顾客的新客比例占到40%~60%,用户复诊率达到80%以上,如图3-7所示,处方药销售翻番。
图3-7 药诊店合作连锁药店运营数据{2-3改为2~3,右侧文字40~60%改为40%~60%,删除文尾的标点符号}
张勇还表示,“药店+诊所”模式可以看作医药新零售方面的尝试。他说,起源于电商领域的新零售强调的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迁移到医药领域就是以用户的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专业服务为驱动。医药新零售本质上就是从营销驱动到服务驱动的转型。
微医药诊店在做的事情就是以提升零售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为抓手,全面满足用户的诊疗需求和药事服务需求,调动用户到店的积极性,从而帮助药店实现客流和销售额的提升。
不过,张勇也强调,虽然微医药诊店通过接入乌镇互联网医院拥有开具处方的能力,但是微医药诊店绝不会滥用处方权,而是强调合理用药和药事服务。
他表示,微医药诊店主要针对的是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自我药疗的小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医学服务,指导其合理用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小病演变为大病;为慢病用户生成实名健康档案,针对慢病人群提供依从性管理和疾病风险控制。
另外,在B端,微医药诊店也将为零售药店提供更多管理工具,包括会员宝、营销宝、用药宝等。其中,会员宝将和药店会员系统打通,基于药店会员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营销宝将从终端控销入手,使控销更精准;用药宝从零售药店供应链入手,结合药店实际销售和库存情况,提供专业化的用药解决方案。
3.医药零售变局,微医药诊店怎么做
实际上,除了微医药诊店之外,另有多家企业的项目均与零售药店赋能相关,方向包括采购、服务、管理、营销等。比如专门服务于药店的医药电商,类似微医药诊店这样从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上入手的诊疗和慢病管理工具,以及信息化管理工具和互联网营销工具。在互联网+医疗风口之后,互联网+药店的创新创业开始风口涌现。
从医药零售整体趋势来说,最直观的特点是市场增速已经放缓,人口红利消失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医药消费增长趋于平稳。
医药零售增速放缓作用到具体的零售药店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总体门店数量变化不大,而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加剧。按食药监统计历年公报,零售药店总量2012年年末为42万家,到2016年11月末,数量也仅增长到44万家,而单体药店的数量减少了5万家,连锁药店的数量增加了7万家,可以概括为“单体退,连锁进”。
行业总量、零售药店数量变化总结起来就是零售药店要往高端的方向走,要往专业及多元化的方向走。
不过,医药零售行业并不全是消极信号,在整个医改大背景下,受到“医药分家”、处方外流、医药电商解禁等利好消息影响,医药零售行业也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处方外流,被认为将给院外医药零售带来万亿元的增量。相关报告显示,结合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增长趋势分析,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500亿元的增量;到2020年,处方外流带来的增量将达到8000亿元。
处方外流是否会大规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店能否获得合规的处方来源。传统的纸质处方流转及监督起来并不容易,电子处方或将成为处方外流的主要载体。
以此而言,电子处方资质或将成为稀缺资源。而微医旗下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少数几家拥有电子处方资质的互联网医院之一,背靠其成长起来的微医药诊店项目自然会受益。换句话说,布局了电子处方的零售药店才能第一波享受处方外流的红利。
业内人士也表示,国家要求处方药必须有处方才能购买,此举不是为了限制医药零售行业发展,而是要监督合理用药,电子处方具备可追溯性,监管便捷,很可能成为主流趋势,未来各利益相关方会抢占电子处方的入口。
张勇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微医药诊店拥有合规的电子处方来源,处方药将成为微医药诊店一个非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另外,微医药诊店也在开发用于行政监管的接口,为相关部门监管提供便捷入口。
整体而言,微医药诊店为药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免费问诊、诊后电子处方开具、门店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全面提升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让药店在医药零售变局中有足够的竞争力。
另外从医改大背景来看,微医药诊店将零售药店变为“诊所”,解决了基层医疗的问题,符合分级诊疗的要求,其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也提升了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