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新出台的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强制要求食用油产品明确标注“压榨”和“浸出”加工工艺。这又是一个对中国食用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
所谓压榨和浸出,是指将油料分离成油和粕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压榨法制油,是将胚料放在蒸炒锅内炒熟后,送入螺旋榨油机或液压榨油机内挤压出油。浸出法制油,是将胚料浸在溶剂(6号轻汽油等)中把油浸出,经过滤、蒸发和汽提等设备使油与溶剂分离,溶剂回收后可反复使用。
压榨法的出油效率低,只能榨出90%左右的油脂。浸出法则能够榨出99%的油脂,生产成本低,而且粕的质量高。浸出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是绝对的主流制油技术,占油脂总产量的90%以上。
浸出法制油技术源于欧洲。早在1856年,法国人迪斯就发明了溶剂浸出的方法。1870年前后,德国人在莱茵河工业带相继建立了罐组式油脂浸出工厂。德国人波尔曼在一战后设计出第一台连续式浸出器,并被阿丹米于1934年成功应用于萃取豆油。这一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出油率高、易于大规模生产。凭此技艺,阿丹米在迪凯特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浸出法大豆压榨工厂,并在全美迅速扩张。二战后,美国、比利时和德国相继设计出平转式等各种新式浸出器,使浸出器的结构和制造技术日趋完善。
1956年6月,我国第一座平转式大豆浸出试验厂——蛟河市植物油厂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油脂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浸出制油法”被国家列入“六五”期间全国40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计划。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粮食部粮油工业局负责技术工作的王瑞元的组织下,全国油料产区都在推广先进的浸出工艺,国营油厂的加工油料已有75%采用浸出工艺处理,增产了大量油脂,油料加工技术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到了2004年,浸出产能占中国油脂加工能力的90%以上,浸出油产量约达1100万吨,占油脂总产量的80%以上。可以说,没有浸出法制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没有中国油脂工业今天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由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对花生油、菜籽油的风味有较高的偏好。压榨法的优势是油品的风味好,这使得压榨法制油在中国还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压榨法榨油后分离出来的粕,往往还得送去浸出车间再加工一道,把残油提取出来。
从各项质量指标上看,市场消费主流的一级油,无论压榨法还是浸出法,“溶剂残留量”的要求都是“不得检出”。三级油和四级油,浸出法要求“溶剂残留量<=50mg/kg”,相当于10万分之5。压榨法要求“不得检出”。所以,不管浸出法还是压榨法,都是健康的、安全的食用油生产工艺。
但是,负责制定国家标准的专家说了,我们要给消费者知情权,所有油脂企业都必须在产品上标注“压榨”或者“浸出”。
2004年10月1日,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开始执行新的国家标准,明确标出加工工艺、原料原产地等。这时,某花生油厂在各地报纸发出消息:相比浸出法,压榨法制油最大优点是安全、卫生、无污染,绝不含任何溶剂残留,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市场由此出现了“压榨油比浸出油更健康”的观点。一时间,超市中、电视里、报纸上充斥着“压榨油更健康”的说法。根据这种观点,压榨油是用物理机械方法生产,可以保证人体健康不受损害。而浸出油则是加入化学溶剂生产出来的,有安全隐患。许多商家往往这样告诉消费者:“压榨油是绿色纯天然食品,最健康。而浸出油是用化学法提炼的,有化学溶剂残留,不安全。”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专家指出:“一些厂商和销售人员,在竞争中采取了不合理的方式和不择手段的办法进行所谓的竞争,在宣传自己产品时贬低他人的产品,说什么浸出法制取的油有毒,宣称压榨法油产品质量要高于浸出法产品,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和说法,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危害了油脂行业的健康发展。”王瑞元会长发表言论,“说浸出不好是厂家不正当竞争的结果”。国家标准委员会委员薛雅琳更是提出“说压榨更健康是无知的炒作”。
可是,就像转基因标识一样,只要产品上标识了“浸出”,专家们再怎么说浸出法没问题,消费者的心里也会有嘀咕:只看见有人宣传“非转基因”和“压榨”,没看见有人宣传“转基因”和“浸出”。在产品标识上,凡是“非转基因”和“压榨”都标识得很大很醒目,凡是“转基因”和“浸出”都标识得又小又不显眼。这种表现不正表明“转基因”和“浸出”是不好的吗?
于是,就像转基因标识一样,浸出标识也让消费者对浸出食用油产生了歧视。再加上一些厂家的推波助澜,“浸出油不好”的观点慢慢深入人心,这使得整个中国食用油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声誉又遭重创。
不幸的是,受伤最重的食用油品牌又是金龙鱼。
由于调和油由多种食用油调配而成,将每种油的工艺都标出来意义不大,所以调和油无需标识加工工艺。而大豆油是市面上售价最低的食用油,标上浸出工艺也没太大影响。那么,浸出标识对金龙鱼的哪个产品影响最大?正是金龙鱼AE纯香菜籽油。
在将金龙鱼AE纯香菜籽油销量做大以后,国产的压榨非转基因原料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须进口大量的浸出转基因原料。金龙鱼AE纯香菜籽油用压榨四级油和浸出一级油调配而成,不管用什么原料,它都能通过调配工艺达到一样的质量水准。但是,“转基因”和“浸出”成了它无法摆脱的胎记。
无奈之下,金龙鱼AE纯香菜籽油推出了两种产品。一种用的是国产压榨非转基因原料,另一种用的是进口浸出转基因原料。前者比后者贵10元(5L装)。消费者爱吃哪种油就吃哪种油吧。消费者拥有知情权的代价,就是为同样质量的产品花销更多的银子。
加工工艺标识的规定,给了一些小厂,甚至是一些不守法的小厂家以生存空间。相比需要经过水洗、碱洗、脱酸、脱色、脱臭、过滤等一系列复杂工艺的浸出法,采用压榨法的设备投入很小,只要一台小型压榨机就可榨油,过滤去杂质即可灌装。糟糕的是,用技术手段是无法鉴定出一桶一级油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的,就像无法用技术手段鉴定是转基因原料油还是非转基因油一样。这就给不法厂家留下了牟取暴利的机会,因为出榨油和浸出油在市场上存在巨大价差。市场上不少所谓的压榨油,其实都勾兑了浸出油,甚至是100%浸出油。长此以往,市场再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最终严重受损的还是消费者利益。
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要求在食用油上进行浸出等加工工艺标识的国家,这导致了加拿大菜籽油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国外的不同际遇。
在欧美,加拿大卡诺拉油被认为是最好的食用油之一,因为它是所有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而且油酸含量在60%以上。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为,卡诺拉油因其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有资格获得健康产品标识。
在中国香港,芥花籽油、花生油与粟米油被并列为香港人最爱吃的三大食用油。×唛的芥花籽油产品瓶标上写着:“含奥米加3,健康均衡NO.1。芥花籽油是国际营养学家推荐的健康食油,×唛纯正芥花籽油,由百分百优质芥花籽精制而成,气味清淡。每份食用分量含1.3克奥米加3脂肪酸,有助脑部及心脏健康。同时含天然维生素E,具抗氧化功效,有助对抗自由基。烟点高,油烟少,高温煮食都能保持厨房清洁。”
加拿大人和中国香港人不会想到,在西方和中国香港倍受青睐的卡诺拉油,居然会因为转基因和浸出工艺两个因素在大陆被低看一等。低芥酸菜籽油,在国外和中国香港为“橘”,来到中国大陆则成“枳”了。只不过,由于各地消费认知的不同,加拿大卡诺拉油便有了不同的面孔:在中国香港被叫作芥花籽油,在大陆被叫作菜籽油。
很多大陆人到香港去采购的,不仅仅是奶粉,还有大米、鸡蛋和食用油等日常食品。当他们看到香港超市货架上的芥花籽油,是否会知道它与金龙鱼的精炼一级菜籽油用的都是从加拿大进口的卡诺拉油呢?只是金龙鱼精炼一级菜籽油的瓶标上,多了“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菜籽”和“浸出”这两个标识而已。
加拿大地广人稀,农业发达,低芥酸菜籽油的生产成本低,即使长途运输到中国内地,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加拿大菜籽油在中国的菜籽油进口中占了大部分的份额。所以,一些超市贴牌产品,如家乐福的新元菜籽油,基本是用加拿大菜籽油来做原料的。
金龙鱼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从第一桶小包装油下线到投放央视广告,从1:1:1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上市与百万吨庆典到推出VA系列食用油,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不过,它将很快回到原本的缔造者——郭孔丰的怀抱中,并开始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扩张。与金龙鱼同时起步的丰益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力量积累,也即将破茧化蝶。
2005年底,丰益国际上市前的估值为7亿美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大并购,到2007年中,丰益国际的估值已达130亿美元,具备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实力。那么,郭孔丰施了什么魔法,让丰益国际有如此惊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