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什么说与高潜牛人初次接触时,会让大多数人感到不舒服?
你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让高潜牛人追随你?
很多时候,面对高潜牛人,我们会缺乏“智力安全感”。对面坐着一个能够看穿你一切心思的高潜牛人,心理上的不安和惊恐,是很难不发生的感受。为了抵御这种感受,当招聘者遇到头脑复杂的高潜牛人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原因,排斥这些“目光如炬”的家伙。
我常常有不少机会帮很多公司面试C级高管(CEO、CFO等“Chief”级高管)。优秀的人会把你说的关于公司的每一句话都记住,而且会细细琢磨并给出反馈。和他们面谈,要谨慎小心,注意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质疑。虽然这种质疑不是恶意的,而且之后,你还会找到能够弥补自己思维缺陷的新思考点,但当时产生的感受,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
不喜欢,就排斥。然后,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排斥。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我们是来选拔人才,招募高潜牛人的,而不是来寻找应声虫的。
复杂的高潜牛人,因其复杂的思维和多维度视角,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对这种差异不熟悉的人,可能会视之为某种恶意,甚至是挑衅。实际上他们往往并无此意。因此,如果你需要为公司的发展招募高潜牛人,首先就要熟悉他们的个性,做好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高潜牛人,为什么会让人感觉不好呢?
(1)常被误视为攻击性的敏锐
这种敏锐,可能会让与之交谈的人感到不舒服。在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长期锻炼之下,复杂的高潜牛人会敏锐地观察,迅速获得信息。这种行为对于其他人来说,感觉上可能像是被窥探,揭发了隐私一样不自在。而这,正是他们的能力所在。
基于学习力和思考力而产生的敏锐,带来了他们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搜集能力。很多时候,能否搜集到精准信息,是能否做出大概率可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每项决策,都应在获取足够多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快速和敏锐地搜集信息,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决策取得更本质的认知,这种能力是快速做出优质决策的决定因素。
数据,不等于信息,信息不等于精准信息,精准信息不等于对相关性的思考得到的有用结论。真正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决策的,是有用的结论。除此之外的信息,只是噪声而已。因此,基于学习力和思考力而锻炼出来的“敏锐”是一项稀缺的非凡能力。但如果你与具备这样能力的人聊天,实在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我记录了一则这样的聊天,请读者体会(D代表我,Z代表参加应用软件公司CTO面试的高潜牛人):
D:你好,欢迎参加我们的面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的情况?
Z:好。但在这之前,我能否给公司提一点建议?
D:您说……
Z:在见到您之前,我在会议室等了10分钟。顺便浏览了画在白板上面的某个软件的程序框图,我觉得,公司不该把这么重要的技术信息遗留在会议室的白板上。
我回头看了一下会议室的白板,果然,昨天技术团队在讨论完新版功能迭代之后,没有擦掉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D:感谢您的提醒,我们会谈结束后,立即安排人来擦掉。那么,您能开始介绍自己了么?
Z:可以,但在这之前,我还有话想说……
D:这…您请说…
Z:如果我要是公司的CTO,就可能会把这个画框图的人炒掉。
D:……
Z:来之前我浏览了公司的网站,也下载并试用了公司的产品。根据白板上的框图所显示的迭代功能框图,我认为这次迭代不会起到好作用,反而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D:为什么?
Z:您是产品部门的领导么?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不是产品部门的人,可能听不懂我说的内容。
D:这…那好,我把产品部门的负责人叫过来,您稍等。
5分钟之后,产品部门的负责人被我叫到会议室。这位CTO的候选人立即走到白板面前,跟产品部门的人解释新迭代方案的缺点。(产品部门经理用L来代表。)
Z:每次迭代,我们都是为了用户能获得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对吗?
L:是的。
Z:那么,您新增加的这个功能,有什么意义呢?它离现在运行的APP的主要功能相差甚远,且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迷惑性。
L:公司要求迭代上去一项新的功能,以便测试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公司的安排和下一步的产品战略
……
显然,产品经理有点不耐烦。对方毕竟是来参加面试的,对公司的业务可以说并不熟悉,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公司的软件迭代计划不好。但事实上,这位产品经理,对这次的迭代计划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否则,就不会“不正面回答问题”,反而搬出公司的计划来敷衍,想草草地结束对话。
Z继续说:据我的观察,公司老版本的APP是想实现XX功能,并借助这个功能获取用户。现在的用户数根本没有达到足够引起自传播的拐点。公司就想迭代新的功能和新商业模式,这肯定是错误的,急功近利了。现在不是时候,用户不会理睬这个新功能的。而且,在我来看,这个新版本迭代出来后,对主要功能运行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削减。这反而会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
L:你怎么知道速度一定会慢的?!(情绪失控)
Z:很简单,你看这里的程度架构。如果不增加带宽和服务器容量,速度一定会被拖慢,甚至造成闪退….
L:对不起,我很忙,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我能先离开么?(产品经理转头和我说)
D:嗯...好吧。
得到我的允许,这位产品经理立刻走出了会议室,很明显,他是带着某种情绪出去的。
Z:根据我对公司APP的观察,分不同时段看到的用户同时在线数量,现在公司租用的云服务器容量预计在XX到XX之间,带宽在XX到XX之间。新版本若是按照L的方案迭代,要么会增加预算,要么就会让打开速度大幅度降低,毫无疑问。但在我看来,根本不需要进行这次迭代。即便是要迭代,也要先优化之前的那个功能,而不是增加新的功能。
D:您是怎么看到的呢?
Z:这很简单。
Z先生拿着自己的手机,打开这家公司的APP,和我解释他观察的过程。
Z:我相信您应该清楚了。所以,如果我来公司任职,一定会换掉这个产品经理的。
Z:您看,还需要我做自我介绍么?估计,贵公司不会雇用我吧?”
这位CTO候选人,在整个简短的面谈中,已经充分表达了他个人的敏锐观察能力。很明显,他并非信口雌黄,而是有理有据地找出软件迭代的问题。但整个对话的过程,却足以让一般人感到不快。面对这样的候选人,只要面试官稍微有一点“毕竟你是来求职的人”的想法和心态,都会立即找借口把这个看起来“狂妄不羁”的人扫地出门,彻底忽视他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基于学习力和思考力的敏锐。
但我的商业敏感度告诉我,拒绝录用他,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整个面试过程中,我并没有看到那位“怒气冲冲”的产品经理,能“有理有据“地反驳这位候选人。因此,我想给他一个机会,再仔细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建议客户录用他”这个问题。
事后证明,这个机会并不是我给他的,而是我留给自己和客户的。当我决定不立刻回绝他的时候,不但给我自己留了一个机会,还给客户公司留了一个机会。
两周以后,软件迭代果然出了问题,状况正和那位“桀骜不驯”的CTO候选人说的一模一样。我立即向公司高管对这次面试过程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幸运地,我们没有错过这位复杂的高潜牛人。
两年后,这家公司取得了堪称辉煌的商业成就,而这位张姓CTO正是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
显然,当初整个面试的流程中,候选人张先生都展现出了“基于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长期训练,所具备的敏锐性”。当被要求“介绍自己“时,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向面试官做了最好的自我介绍。后来,张先生和我谈起这件事时说,他当初并没有任何“骄纵”的意思。只是从一进门,就敏锐地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了公司的利益,虽然他不断在心里劝自己不要多事,却仍忍不住指出问题所在。这种习惯,让他被很多公司拒之门外。
那些拒绝他的公司,做出拒绝决定的人,仅仅是因为面试官自身缺乏“智力安全感”,把他善意的行为理解成了攻击性。倘若第一轮参与面试的是公司的其他C级高管,或者说CEO本人,这种误解可能就不会发生。但一般公司的第一轮面试安排,往往不会让C级高管出面,更别说CEO本人。就这么一个让高管“省事”的流程设置,足以让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2)引人反感的质疑。
很多人都会质疑,而大约超过一半的质疑都是毫无根据的。因此,大家往往会认为“质疑”是缺点不是优点。其实,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所有复杂高潜牛人的个性,如果没有学习力和思考力作为基础,都是极大的缺点。比如,前面所说的敏锐,缺乏了这个基础就会真的变成“刺头”。区别就在于以学习力和思考力为基础的各种特性,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问题的背后,可能蕴含着无数的知识点和能量包。有学习力和思考力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和运用这些知识点和能量包来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然后一筹莫展。
质疑也是复杂高潜牛人的特质。当然,这里所说的质疑,是指有“基础”的质疑。但一开始,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就很难分辨出他们提出的质疑,到底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2018年5月15日,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在鸟巢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结束后,很多人对公司发布的新产品-“TNT坚果工作站”提出了质疑。但绝大多数的质疑,仅是毫无意义的“嘲讽”,极其片面。
《五分钟商学院》(注释8-1)的主理人刘润先生,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我很怕写这篇文章,因为评价新事物是有风险的。但我更怕……》(注释8-2)的微信订阅号文章。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在质疑锤子科技的产品研发方向,但却不是那种普通的、毫无价值的质疑。
刘润用商业顾问的视角,结合自己对科技领域的深入了解,为文章的读者分析了目前手机产品和工作站计算机产品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为锤子科技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比如,“刺穿网络效应”、“从细分市场开始”的打法等。这样的质疑,显然能够让被质疑的对象受益。
结果,文章发出没多久,就得到了罗永浩本人的积极反馈。
刘润老师显然是不可多得的具备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高潜牛人。当高潜牛人质疑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但会根据自己的深入分析提出意见,还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方案。这样的“质疑”,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它的作用小到可以促进一家公司的发展,大到可以提升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巨大价值。
在我的咨询工作实践中,也同样经常可以遇到类似的“质疑”事件。有些来自客户,有些来自为客户面试时遇到的高潜牛人。这种质疑,让人如沐春风,能引起深刻的反思。从大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步就是基于不断地自我否定;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人要想不断修正自己,获得进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遭到有理有据的质疑。
想要获得这样的好处,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并保持空杯心态。假如对方开始咄咄逼人,那么还要有足够的情绪控制力来掌控整个场面。否则,很难得到对方优秀的建议。稍有疏忽,就会把一次本来可以获得收益的对话和讨论,变成激烈充满负面情绪的争辩和冲突。
在一次瓶装运动饮料产品销售分析讨论会上,我记录了下面一段对话录音(GM是公司的总经理,SD是销售总监,MD是市场总监,PD是产品总监):
“GM:为什么最近半年来,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远低于当初的销售计划所明示的指标?大家分析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产品售价问题么?要不要市场部门制定促销计划?
SD:我认为是市场部的PR(宣传)投入太少了。且选择的渠道也不精准。公司的竞争对手A公司的广告到处可见。产品价格要是能降低一点,就更好了。
MD:市场部是严格按照公司的广告预算进行广告投入的。对手的预算比我们高,促销力量比我们大,在有限的预算限制下,销售团队肯定要更积极一些,多拜访客户。
SD:现在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全部都在外出约见客户。还要怎么积极?市场推广不给力,销售再积极也难以获得订单。我有朋友在A公司,他们的销售就在公司等客户电话下单,哪用出去跑?
MD:可公司给的预算有限啊。我们要做PR,也得有弹药啊!
GM:难道大家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预算缩减了么?去年,我们投入了2倍于竞争对手的营销费用,但实际效果呢?产品销售额和人家一样多,利润却几乎为零。此外,年初制定计划时,缩减预算是大家都同意的。预算也不是不能调整,但修改增加预算,总要有计划吧?增加多少?用于哪里?”
然后,会议陷入了严重互相推诿的争辩中。产品总监本来为会议准备了更丰富的资料,却根本没有机会展示。召开会议的目的本是找到问题,但在没有基础、没有准备的互相质疑中,变得毫无价值。
很显然,在这段会议记录中,公司GM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耐心来。互相谴责的基调,从会议开始他一发言,就定了。“为什么最近半年来,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远低于当初的销售计划所明示的指标?”,他的第一句开场白,让所有的与会人员都认为这次是为了找到责任人,而不是解决问题。欲言又止的产品总监,手握着对“销售额暴跌”这个问题极有价值的见解,却根本无法插言。
两周之后,我参加了另一次问题诊断会议,并说服客户公司的高管,由我来主持。在会议开始前,我对大家提了一个要求:要质疑其他人的工作时,请给出事实根据和改进建议。否则,就不能发出质疑。以下是事后整理出的会议发言录音(D代表我):
“D: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这次会议是为了找出公司销售业绩下降的原因,而不是找到责任人。其实,业绩下降,每个人都有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只提出一个要求,并会在整个会议中监督大家的发言是否能够满足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如果你想质疑其他部门的工作,那么,请给出事实根据和改进建议,否则,就不要质疑。希望大家遵守这个规则。现在开始讨论,谢谢。
SD:我想先说一下。我认为市场的广告投入太少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A公司,A公司产品的广告,在网上、地铁、电视、广播等媒体上都有大量投放。我就这个问题详细咨询了公司现在几个大的代理商,他们认为,没有广告的大力支持,产品积压着卖不动,所以根本不敢向公司下单。即便我们投入销售力量,利用之前和客户建立的关系,推进他们进货。但产品在代理商那里形成了库存,再怎么样也不能下新的订单啊。
D:看起来,产品在代理商处形成了库存积压,这是现在的事实。SD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公司的广告投入过少。我觉得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其他同事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MD:公司削减了广告预算,是大家都知道的。广告预算缩减,肯定会让终端销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据我分析,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影响。假设销量仅仅因为广告投放降低而缩减一点,实际上公司今年的利润率是会大幅度攀升的。此外,在新兴媒体上,我们的投入不是降低了,而是加大了力度,只是降低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一方面,这些媒体的受众和我们公司产品不是同一受众。运动饮料是年轻人喜欢的。年轻人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手机上,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媒体上投入广告,才能真正获得精准客户。
我认为,造成代理商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渠道太单一了。每年的销售额就靠这几家大的代理商来支持。他们不积极促销,销量就会受到制约。竞争对手的产品销售渠道下沉很厉害,小城镇都开始在卖他们的饮料了。我们的产品只局限于大城市。此外,他们还和健身房、篮球场、羽毛球馆、游泳池等运动场所建立了联系,铺了很多货。而我们却只依靠大代理的销量来支撑。他们也没有去布局更加精准细微的渠道。所以,就算广告预算再多,消费者想要购买运动饮料时,也是从身边最方便的渠道获得。某种程度上,我倒觉得我们的广告帮了竞争对手的忙。
D:MD建议销售部门要精耕销售渠道,不能只依赖传统的那几个代理商。这个建议很好。销售部门觉得呢?
SD:我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去做细分渠道,很明显现在人手不够,同时,一旦被代理商知晓,就会引起抵触。
GM:抵触是因为利益。代理怕我们不分给他们利益。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发新的代理;另外,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给代理的销售人员培训,或者提高销售分成,调动代理商销售人的积极性,来完成销售渠道的铺货任务?
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想法很好。
PD:我也有话想说。通过对比了公司产品和竞争对手的,我认为除了销售和市场两个部门之外,产品部门也需要公司的一些支持。我们发现,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方便饮用。消费者购买运动饮料的原因,是想解决自己运动后口渴和补充电解质的“任务”,但我们的产品用的是传统的小口塑胶瓶,瓶口还有一层很难撕开的保鲜薄膜。对手的包装是大口瓶、在瓶盖上做了切开薄膜的刀型凸起。这都有利于满足消费者运动后急需补充水分的任务。因此,我觉得要给产品做一次包装升级。
此外,公司的这款运动饮料的口味已经投放市场5年了,也可以考虑新增2-3款新口味。希望公司能支持这个想法。
……”
无须多言,这次会议已经产生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新想法。事实证明,当我们要求做出质疑时,必须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会带来巨大的成效。这让没有价值的简单质疑,变成了能激发新解决方案的高价值质疑。但条件是,所有人都要有空杯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分析问题,而不是上来就刺激大家的情绪。复杂的高潜牛人自带这种有基础的质疑能力,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我们只要善于引导,耐心倾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几次卓有成效的内部沟通后,各部门达成共识,一起发力。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与竞争对手持平,但利润却是对手的三倍,并成功地开发了新产品投入市场。这就是建设性质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