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使命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把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程度,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一个人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第一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是做自己能干的事情。】
经常有人问我:“20年前你从那么好的单位辞职办企业,现在后悔吗?如果你在机关一直干下去,现在会到什么级别?”
我说,我不后悔。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选择。既然选了,又是自己选的,就不能后悔。至于级别,的确我那些当初的同学和同事,有的到了处级、副处级,也有的到了副厅级。待遇很优厚,位置很显赫。找他们办事的人,也有很多。但对我来说,这又有什么用呢?人的价值,在于找准自己的方向,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为他人创造财富,提供服务。我觉得,我的价值已经基本实现了最大化。在自己的企业里,把自己的智慧、才华、潜力都发挥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得到了各种的回报,没有什么后悔,也没有什么遗憾。还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是麻雀,我是鸿鹄,我们俩都是鸟,都有不同的缺点和优点,包括我的经验愿意跟大家分享。但是我的竞争对手可能想着如何拍马屁,就想着当官。而我呢,想的是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实现财富共享。
当然,有时候,一个人静下心来,我也会想,如果当初不辞职,在原来的岗位上,可能会做出另一番成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毕业于北京警察学院,学的是经侦专业,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毕业之后,顺利分配到北京市公安机关。经过十几年的锻炼,业务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参加过多次全市的重大活动,也曾立功受奖。无论是自己的工作,还是和同志们的关系,都算顺风顺水。如果没有辞职,到了现在,也许真的会提升到某个领导岗位。
我当时的选择,也有偶然的因素。一个朋友,说他办了一个工厂,想找一个合作伙伴。想来想去,觉得我最合适。一开始,我并没有答应。觉得自己创业,肯定会有很大的风险。不像在行政机关,虽然天天忙,但并没有实际的压力。不管工作怎么样,到时候都会开工资。而且还穿着制服,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
这时候我想起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发挥自己最大的特长,这样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我虽然当了一名公务员,但我感觉,在机关里,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换一个领域,空间可能会更大,机会可能会更多。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报告。
回头再看那些同学和同事,的确有一些人提拔了,但也有很多的没有提拔。20年过去了,还是那样的工作,还是那样的岗位。咱不能说人家的工作不光荣不重要。倒是他们自己,总有一些失落和压抑。还有一些人,虽然到了副处或者正处级,但内心仍然不满足,尤其是看到学历、资历、能力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已经走上更高领导岗位的时候,心里就非常地不平衡。
相比起来,我倒比他们多了一些淡定和坦然。时间自由、财富自由、事业也自由。50岁不会失落,60岁也不会失落。
人生的使命,就是做你喜欢的事,走你能走的路,展现自己的才智,燃烧自己的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个人树立形象。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问心无愧,没有遗憾。
一个人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工作,因热爱而变得意趣盎然,平凡的生活,因热爱而变得无限精彩。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会觉得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它能让你热血沸腾;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它能挑战你的创造力;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它的本身就是全然的喜悦,而其副产品则是人人都期待的财富。你越是喜欢它,你就越愿意投入;你投入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丰富;知识越丰富,你的力量就越强大;知识的力量越大,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第二是做自己能干的事情。清代诗人顾嗣协在他的哲理小诗《杂兴》中,有这样一段:“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不是自己喜欢和愿意干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干好。所以说,光喜欢不行,还得自己能干,能比别人干得好。上学的时候,有人语文学得好,有人数学学得好,有人外语学得好,有人历史和地理学得好,有人物理和化学学得好,也有人这些都不行,考试经常不及格,但人家画画得好,或歌唱得好。这就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非常喜欢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用。用错了地方,或者错过了机会,就只会留下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