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前一节提到要给孩子足够耐心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本节要讨论的包容。就家长教育孩子这一问题而言,包容指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家长要敞开胸怀去学习悦纳孩子状态。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任何时候都如家长所愿的状态。与此同时,家长需要警醒的是,你期望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见得就是适合孩子的状态,或者说这种状态不见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有利。
就拿孩子是否“听话”这件事情来说,作者就认为有很多问题值得家长细细思量,包括:
——你期望孩子到底听谁的话?家长?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所谓的专家权威?你能确保这些人的话都正确无误?即便正确无误,你能确保来自各个方面的话都能彼此一致?或者完全融合?
——你有判断孩子是否听话的、可以明确度量的标准吗?如果有,孩子是否需要变成一架机器?如果没有,又由谁来判定孩子听话与否呢?
——假定你把不惹家长、长辈或者老师生气定义为听话的标准,请问有哪些具体的事情可能让你们生气?到底需要多大的强度才是生气与否的临界点呢?你能确保你的情绪状态都保持非常平稳的状态,几乎接近一条直线吗?如果不能确保,你还能断定自己生气仅仅是因为孩子状态这唯一原因吗?
以上问题,估计没有哪一位家长能够给确切,而且没有任何调整和变化的答案。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要孩子“听话”这件事情本身就很莫名其妙。
作者建议家长做上述思考和反思,并没有任何让家长放纵、放任孩子的意思,反而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确切的基础之上,即所有或者绝大部分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并且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假定这一基础存在,包容就是家长必须好好修习的一门功课。
不必在包容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纠缠,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稍微宿命一点讲,就是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以及他自有的人生道路。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甚至无法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或者普遍现象:即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国家因为某些原因,有一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最后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父母或者家长最多只能在孩子人生的前二十年左右,有比较大的能动空间。当然,作者承认也相信,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家长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和举措,对孩子后面的人生轨迹,会起到极为关键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既然如此,家长就有必要回到原点:到底有哪些认知观念和行为,是能够最大限度向孩子提供正向帮助,发挥正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呢?
从作者的个体经验和实践体会来说,包容,也就是敞开胸怀学习悦纳孩子的状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下面说说悦纳孩子状态的具体做法:
(1)观察、发现并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并且相信这份独特性没有优劣、好坏、对错的分别。
作者两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与同龄孩子早熟的一面(主要从孩子更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甚至大很多的孩子在一起交流、玩耍,以及跟长辈在一起时不够活泼,甚至有些胆怯等表现观察得到的)。所以,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说他们缺乏童真、不够活泼大方——我承认,孩子的确比同龄人少一些童趣,但是,这又如何?只要孩子健康,他有自己的快乐和开心的事呀……
(2)接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弱点或者与同龄人的差距。
本书前面的章节,有一篇小文专门记述了作者儿子因为不会、不擅长画画的事情——我们的做法很简单:
——不要求孩子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精力,完成作业任务为基本原则。
——我们非常确定地告诉他,即便老师批评,我们可以接受,但“坚决不改”。
——把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他喜欢,并且擅长的方面。
(3)将关注的精力聚焦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不要太在意事情本身及事情的结果。
拿最让家长抓狂的电子游戏举例。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是电子游戏,甚至只要是游戏,就一定“很糟糕”……本文不在此问题上进入无休止的探讨,单说孩子有机会玩电子游戏的情形,很多家长也同样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态度。至少在作者看来,事情没有这么糟糕——孩子的手机上不少于十个游戏APP,同样也会抽空玩……我的做法是,除了前面章节提到的事先约定之外,还包括:不蛮横地制止或者中断孩子玩游戏;观察孩子游戏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是兴奋得意还是沮丧生气?是深情专注还是心不在焉;等游戏结束后,找机会询问他游戏过程中的感受;找到他游戏过程中,可以移植到其他事情上的正向状态和某些做法,与他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
(4)避免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进行定性评价。
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基于当次事实,询问孩子具体的原因,克制自己对孩子做出“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磨蹭……”之类的评价。
作者的意思是,孩子的成长,很类似“离离原上草”,如果仅仅停留在遏制、阻拦、苛责层面,而不是在包容的基础上进行疏通、帮助、引导,一定会“春风吹又生”,甚至是“杂草丛生”。
所以,家长或许可以:
期望很多爱亦切,最不应该总苛责;
学习悦纳立基础,观察发现寻对策;
天生环境人各异,扬长避短或出色;
就事论事不定性,欢喜幸福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