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到的课程时间指的是一门课程总时长。课程时长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学员达到学习目标最短的时长,基本要求是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果学习目标调整,时间也要随之调整,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课程时长受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内容多就会花更多的时间,而且占用时间的学习内容一定是必须知道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掌握的。
想一想:一节面授课程,学员带着理解能力倾听的最长不超过多少分钟?
A. 120分钟
B. 90分钟
C. 60分钟
理想答案是90分钟。在《重构学习体验》一书中,提到成人可以带着理解的能力去倾听的时间是90分钟,带着吸收的能力去倾听的时间是20分钟。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每隔20分钟就要有一个明显的方式,或者节奏变化,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吸收。
一个完整的课程呈现,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时间段:开场、控场和收场。开场和收场时间的长短与课程的总体时间有关,总体课程时间长,开场和收场的时间就长,反之,时间短一些。控场的时间按照90/20/8原则进行分配即可。
开场时间:2小时课程控制在5~10分钟;4小时课程控制在10~30分钟;1天课程控制在30~45分钟;2天课程控制在60~90分钟;3天以上课程控制在90分钟。
收场时间:2小时课程控制在5分钟;4小时课程控制在15分钟;1天课程控制在15~30分钟;2天课程控制在30分钟;3天以上课程控制在60分钟。
图1-2 三个必不可少的时间段
在鲍勃·派克所著的《重构学习体验》提到90/20/8原则:“没有任何一个模块的时长超过90分钟,每20分钟就要变换一下主题或者活动方式,每8分钟就要调动学员一次。”
既然学员带着理解力倾听的时间最多不超过90分钟,能够吸收的倾听时间只有20分钟,每8分钟要有学员参与的活动。我们便可以将学员必须知道的内容切分成若干个2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块”,以便学员带着吸收的能力掌握每个主题,并且在20分钟的时间块里每8分钟进行一次学员参与的活动。比如:请学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员间交互交流、在学员手册上做记录、标注重点、观点分享等。这里强调的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会影响学员的学习效果。
练一练:
练习题1:开发一门4小时的课程,开场时长多少为宜?( )
A. 10~30分钟
B. 30~40分钟
练习题2:90/20/8原则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90:
20:
8:
课程时长服务教学目标,受制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求越高,学员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教学内容越多,时间越长;教学活动越有效,时间越长。而开场时间也同样受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多少的影响,越多时间越长,反之时间越短。
用一用:如果要设计开发一门8小时的课程,应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
表1-4 8小时课程的时间分配
阶段 | 时长 |
开场时间 | |
控场时间 | |
收场时间 |
本节要点:成人可以带着理解力去倾听的时间是90分钟,带着吸收能力去倾听的时间是20分钟。90/20/8原则指的是:任何一个模块的时长不超过90分钟,每20分钟就要变换一下主题或者活动方式,每8分钟就要调动学员参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