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德性来自对道的坚守

老子的“道德真义”,在本章做了清楚明白的界定:最大的德性,就是完全遵从道的要求,而且要唯一不二,亘古不变。这就是老子道德关系的根本定义。周朝灭商,靠的是以德为本,即所谓失德者灭,有德者兴,这是周族“以小邦御大邦”,建立新王朝的根本依据,即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

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宗亲与官员,却明确提出德不是最高的合法性来源,而是道决定德,这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次颠覆。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可以看到,在每一次改朝换代的原因背后,都是以指责对方无德为理由,以有道者自居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

通观老子全篇,有恒德、玄德、上德、下德、广德、有德、无德等多种修饰定语,是从不同角度对“德”给予界定,恒德是指恒久不变的德性,玄德是指幽深微妙的德性,上德是指最高等级的德性,广德是指无所不包的德性,孔德的意思则是指最大的德性。何为大?大者,泰也,最顶端、最大、最好的意思。最大的德性,都是“惟道是从”,其他的德性,自然就应该高山仰止、自动向“孔德之容”学习靠拢。

在《老子·德篇》已经阐述过,德是老子之前西周到东周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周王室到诸侯国,德之有无是判断兴衰祸福的根本标准,孔子更是以“吾从周”的态度,全面继承了“崇德论”,以致经过后世儒家的演绎、发展、升华,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准。要在老子时代及其后中国历史长河里,崇德论与崇道论的分化、联系、演变,才能对老子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一观念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命运,有更具历史纵深意识的洞察。

中国思想史(春秋而下至今)的基因里,对于老子道论的误读、扭曲、漠视,是造成中国思想基因失去足够内在批判性、反思性,乃至造成思想矮化的根本原因。通观中西思想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在人间的德性之上,如果没有对更高的道的追求,包括对道的逻辑的解释的分歧、争论(甚至战争),而是将现实君主的有德、无德作为解释社会秩序的根源、兴衰祸福的依据,这样的思考是流于肤浅的,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根本问题。

前面引用尤锐在《展望永恒帝国》里的看法,中国古代思想没有一次质疑过这一帝国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是指儒家崇德论的问题。而老子思想的颠覆性、逻辑可能性,在后世内外部注释者的扭曲、误解里,失去了原有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