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oleskine的定位策略

人们用意大利时尚文化与大众品类里的小众需求来解读Moleskine的起源,在我看来,这种解读恰恰存在误区,因为Moleskine既不是小众需求,也不是时尚的定位。Moleskine的战略定位只有一个:高价格,以后的一切才是围绕价格形成的战术组合。

Moleskine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老名牌复兴的案例:该品牌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1986年生产商倒闭,1996年由意大利的modeoModo(出版社)将其买下,塑造成今天的品牌。由于这种经历,M(Moleskine的简称)显然不具备奢侈品的两个基本特质:原产地与原创者(创始人)。相反的,M这个名称,实际上是由M笔记本的一个超级粉丝命名并赋予了独特个性的。这个人是20世纪的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他把此类笔记本称为“moleskine”,法文里是“鼹鼠皮”的意思。

这个真实的故事被这样记录:布鲁斯·查特文(以下简称查特文)在RuedeL’AncienneComedie的一间巴黎文具店购买他的Moleskine笔记本,数年之后,这渐渐变成了他的老习惯。因此,查特文在开始其澳大利亚之旅前,买下了所有他能找到的笔记本,但数量还根本不够,原因是1986年M的生产作坊停产。查特文在其著作《歌之版图》中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Levraimoleskinen’estplus”(Moleskine已经停产)。

作为M品牌故事流传的,凡·高用过7本moleskine笔记本,包括其著名作品《Vase with Sixteen Sunflowers》、《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厄尼斯特·海明威、安德烈·布列东也是这款笔记本的爱好者。故事虽真实,但我们不要忽略关键细节:这些名人在世时,大多是以生活贫困著称,他们不会购买一个价格奢侈的书写工具。当然,M笔记本的空白格式,更适合艺术家的自由手绘。

一个诞生时具有个性的普通文具,意大利的品牌运营者为什么要把它塑造成一个奢侈品牌?这显然是个大胆的构想,却并不难理解:正是因为大众越来越少地用笔记本,所有笔记本对于品位人士来说,成了个人品位的象征物。奢侈品文化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越是非生活必需品与日常消耗品,越容易形成奢侈品牌,服装、皮具、饰品、手表,现在是文具,但M与真正的奢侈品文具万宝龙(Montblanc)相比,还是比较亲民的。

尽管M的价格定位高端(严格地说,并不是奢侈品的定位),M突出的依然是其作为一种舒服的书写文具的特点。但显然,M的运营者从品牌再生之日起就非常明确:M是为一群对品位、书写乐趣有追求的人而生的。M并不便宜,但M的产品特色与历史渊源,给了这个品牌一种成为精品的力量。老实说,在M店铺里体验书写,笔尖划过M笔记本时非常流畅轻灵,你会有一种笔尖有精灵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