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财务比率画像

财务报表分析的另外一个基本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它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形式——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比较。

用财务报表某项数据(如,存货)除以总体数值(如,总资产),可以得到构成比率,它代表局部与总体关系;用产出数据(如,利润)除以投入数据(如,资产)可以得到效率比率,它代表投入产出关系;用某项数据(如,流动资产)除以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数据(如,流动负债)可以得到相关比率,它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合理性。

关于比率,平常我们会见到两个类型称呼——“什么什么率”和“什么什么比率”,在“什么什么率”的称呼中,第一个什么指的是分母,第二个什么指的是分子,如资产负债率;“什么什么比率”则相反,第一个什么指分子,第二个什么指分母,比如负债与资产的比率。我们在创造性的设置一些指标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命名规则。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单独呈现时是一种平面结构,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则不能孤立地来看待他们,而要把三张报表结合起来用立体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常用的财务比率分为五类,这五类财务比率建立了三张报表之间的关联,从不同维度揭示分析对象的本质,展示其立体画像。

(一)获利能力

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获利,获利对企业来说是第一要务。通过获利能力能够看到这家企业是不是在经营一门好生意,是否拥有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规模——收入与利润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2、利润结构——利润是怎么来的,来自于日常业务的利润多,还是来自于投资的利润多;来自于大量客户,还是来自于少数几个客户;来自于有限的经销商,还是来自于众多经销商;对渠道依赖程度如何,是否有保障。

3、趋势——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情况,是否在高速增长,是否可持续。

常用的获利能力比率包括: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100%;

3、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100%;

4、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5、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6、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7、每股盈余=(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这些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二)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体现企业还钱的能力。在企业经营中,会形成对职工、供应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各类负债,这些负债能否按期偿还是个重要的问题,一旦不能按期偿还,就可能让企业陷入重大危机。

企业的债务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分,流动负债的流转性很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会到期,需要及时偿还,是企业资金链的即时压力。长期负债是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负债,虽然离偿还期限还有一段时间,但到期也会带来资金流出。

常用的偿债能力比率包括: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

4、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5、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6、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7、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8、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息费用;

9、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债务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和权益乘数越大,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财务杠杆越大。除了这两个指标外,其他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三)资产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利用资产经营的效率,它代表着资产创造收入的速度,即资产一年能够为企业做生意的次数,越多越好。比如,有两块相邻的韭菜地,在一年时间内,其中一块割了3茬韭菜,另一块割了2茬韭菜,第一块地的经营能力比第二块强。

经营能力考察企业运用资产的能力,通过资产周转率来体现。根据不同的资产,可以计算出不同的周转率。常用的经营能力比率包括: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应收账款÷销售收入;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存货);

存货与收入比=存货÷销售收入;

注: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营业成本(而不是销售收入)计算这几个比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与收入比=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4、净营运资本周转率:

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

净营运资本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

净营运资本与收入比=净营运资本÷销售收入;

5、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非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6、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与收入比=总资产÷销售收入;

资产周转次数越高,表示资产运营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代表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其他指标再好的企业,如果没有持续性也是没有价值的。在马拉松比赛中,一位运动员开始就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虽然在前100米表现优异,但可以断定他会输了这场比赛。企业的发展能力就是考察企业在整个马拉松似的生命周期中将如何表现。

常用的发展能力指标包括:

1、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本期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100%;

2、资产增长率=(本期资产增加额÷资产期初余额)×100%;

3、销售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增加额÷上期营业收入)×100%;

4、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增加额÷上期净利润)×100%;

5、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营业利润增加额÷上期营业利润)×100%。

发展能力指标需要对比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或者与其他参照物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相关结论。

(五)现金流获取能力

现金流获取能力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包括结构分析和盈利质量分析。

将净利润与现金流结合起来看,如果净利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则盈利质量高,否则盈利质量低,它能对盈利能力指标做进一步的修正和检验。

常用的现金流获取能力指标包括: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3、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现金获取能力比率越大,说明获取现金流的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获取能力分别从五个不同方面刻画了企业的特征。不同分析者关注的重点虽然会有所区别,但对企业的整体能力都会加以评估,因为这五项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一定的内在逻辑互相产生影响。债权人会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但偿债能力分析仅仅是对当前偿债能力的估测,真正的债务偿还保障还是取决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债权人如果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那么企业发展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就不得不加以考虑。

除了上述五类比率,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有一些市值比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这类指标主要用于企业估值。

比率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出生率、患病率、治愈率、死亡率、入住率、离婚率、入学率、合格率、收视率、录取率、就业率等等,这些都是比率。比率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有内在关联的两个指标进行除法运算,发现一些特征和规律,进而对决策提供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