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之举原因各异,无论是希望实现多元化发展,还是希望延伸其原有业务范围,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奔着同一个出发点——通过并购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回顾20世纪90年代,当时正值20世纪最大的并购浪潮,全球兼并热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而马克·L.赛罗沃先生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并购交易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此后作者撰写出了《协同效应的陷阱》一书,对“购并博弈”及并购协同效应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述分析,独具匠心地指出“大多数所谓的协同效应只是危险陷阱的伪装而已”,让不少并购人士大跌眼镜。
什么是协同效应?并购者为所谓的协同效应支付了很高的溢价。大家常常都能在报刊网站等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头条新闻,想必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了。然而实际上,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并购溢价会如何影响业绩,之前更没有人对协同效应这个概念本身下过完整的定义。于是,作者第一个为协同效应下了正式而实用的定义——“协同效应是指在两家公司合并前预期业绩水平基础之上的增加部分”。
在此基础上,他将协同效应量化为一些具体可评判的指标,把其细分为4个维度:战略透视、经营战略、权利与文化,以及系统整合,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协同效应这4个基本条件的充分必要性。此时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那场交易,其在宣布之初被业界誉为“天作之合”,而后却落得“美国并购史上的最大灾难”的下场,以至于给大众留下一种“并购失败是戏剧性的”的印象。实际上,两家公司仅仅是看上去相配便进行合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并购的好处经常被标记为“协同效应”而被大大高估。在作者看来,这类并购的失败是必然的。倘若两家公司没有满足上述4个必备要件便进行“联姻”,协同效应将会变成陷阱,且溢价可能就是收购方公司股东的损失总额,而这个祸根是在交易开始便埋下了。
正当企业家及并购交易者对并购活动充满狂热时,马克·L.赛罗沃运用犀利的语言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批判性地指出“绝大多数并购都损害了收购方公司股东的价值”这一观点,以提醒他们不要被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冲昏头脑,并在决策时谨慎选择并购这一企业战略发展方式。通过对一些重大并购活动最近的业绩进行实证研究,他做出了细致及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有力地反驳了所谓“并购溢价反映潜在价值”这一流行的看法。全书逻辑思路严密、论证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让人不得不信服的力量。
作者毫不客气地在书中摆出这些逆潮流的观点及论证,似乎站在并购的对立面,实则不然。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此番举动,不是为了恐吓企业们让其放弃并购这一战略发展途径,其意在与并购学者、从业人士一起探讨陷阱在哪里,并善意提醒公司决策层三思而后行,避免落入并购的陷阱。尽管并购博弈在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是还从未玩过这种博弈的大多数公司也正跃跃欲试,考虑发起重大的并购,以抓住这个令人激动、千载难逢的时机。
但正如克莱斯勒公司前总经理罗伯特·鲁茨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所说的那番话,“一家公司在不了解并购基本要素的情况下就做出极重大的决策,并在这个决策上投下了几十亿美元”,企业不应该盲目地进行重大的并购,而这本书则能时刻警示着企业谨慎地进行并购交易,避免带来“赢家的诅咒”。
总的而言,这本书出色地把金融和企业战略中的方法加以综合和拓展,突破了现有的关于并购失败原因的各种解释,另辟蹊径地指导公司如何避免并购功亏一篑,极具实用性。对此,库帕实业公司前主席兼总裁称赞道:“对于那些提议并购的总裁们和那些必须审批这些提议的董事们而言,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