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问题

1.人工成本

不管把人当作资源也好、成本也好,如今零售业的用人环境越来越糟,主要表现如下:

(1)社保薪酬成长及用工要求使得人工成本刚性增长。

(2)企业意愿与员工薪酬满意度存在巨大差异。

(3)零售业与其他行业缺乏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社区商业更是如此。

(4)企业工作要求与员工执行存在巨大差距,员工职业化表现参差不齐。

(5)基层粗放式管理水平可能进一步恶化员工满意度。

(6)小社区商业很难通过正式工搭配临时工进行日常营运,小城市临时工市场并不成熟。

(7)小商业现难以通过科技和技术消化营运工作量。

而对于薪酬这件事,各方面都不满意。人工成本的问题,很少有企业能成为胖东来。即使是胖东来,我相信早晚同样会面临成本问题。现实环境下,中年老年劳力将成为零售业的基层员工新常态,管理人员知识化与基层员工低端化两极分化将更加突出,社区商业更将如此。

核心是要解决转化效率的问题。我相信中国的所有企业未来都将要把人的效率用到极致,企业富余人员还将进一步压缩。减员增效成为基本措施,劳动力市场适应高强度工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震荡过程,而我们刚刚在这个过程的开始。职业队伍牢骚满腹,企业却要从裁员降负开始。可能超市会选择这么做:

(1)毫不犹豫地开展人员优化,矫枉过正也只能如此。

(2)强调积极的生存竞争文化,当企业成本无法建立优势的时候,一定是有相对强大文化凝聚力的企业走得更好。

(3)增加小型碎片化激励,开展合伙人或承包制激励。

(4)真正强化后台支持,简化前台工作量。

(5)技术化工具化尝试不断增加。

新常态下的任何企业,未来总归不可能通过增加人工来实现突破。在减员的大势下,可能多数企业都要经过一段管理混乱的过程,才会慢慢积累出新的产出文化,或倒掉,相信很多企业做了很多研究。

至于临时工、工具化、外包等探讨,继续展开吧!

2.装修成本

环境精致化似乎成为目前零售业改造的必然选择,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发现,依靠简单的环境装修获得客源回归的效果越来越小,加大环境大硬装的投入会使固定成本越来越高,而这些支出总归要在未来的经营中消化并回收回来,因此改造也变的慎重。

而零售业自身似乎也进入了需要拼比颜值的时代。如果真要比拼,超市也不应该豪华化,建议是“灯光+软饰”,以简为主,注重综合空间氛围,包括地面、灯光、道具、美陈、软装的综合体现。对于社区零售来说,毕竟销售是主要职能,美好的氛围很难拼过个性小店,但要保持基本面,如能像《交换空间》一样少花钱多办事,那是相当好的,看企业是否愿为更好的设计付费。

对于装修,需要企业从每一版块的硬装中分析空间。听乐城的一位企划经理讲过乐城选购层板的案例,精细化投入是零售业硬装的必然选择,杜绝浪费,板材、货架、灯具等要做深度细化的研究。

3.租金成本

非自有物业的情况下,对于租金,企业往往只能接受社会化的租金水平,获取租金折让最大的能力来自于你的品牌。当然,对很多私有业主来说,看到生意好,他也一般会把租金涨到你难以承受的地步。很多社区小店就是这样被逼死的。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要把重心放在如何能在经营不佳时尽快退出,而不仅仅是租金。

另外一方面,超市要从原来的惯性商品配置及商业配置中走出,依照周围商业格子铺的业种类型进行物业效率最大化规划。可以用600㎡以下的面积,绝对不要用601㎡,把剩下的哪怕1㎡进行转租,也意味着成本的冲减。高效研究物业效率,这也是社区商业开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