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场景
某医药流通企业,产品包括冷香丸和白加黑。这两种产品,采购成本相近,销量相同,白加黑的售价较高。在进行产品价值分析时,白加黑名列前茅,而冷香丸排名倒数。通过产品总监和财务总监关于此问题的争议,可以看到双方对成本的不同认识,揭示由于费用的不分配,传统成本信息对产品政策造成的误导。
(二)对话内容
产品总监:白加黑是西药,运输主要靠空运。它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冷链存储和冷链运输,且采购批量小、批次多、流向广泛,导致物流费用比较高。为推广该产品耗费业务员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业务费用较高。客户形形色色,信用等级参差不齐,恶意纠纷时有发生,客服费用较高。这种利润率明显较低的产品,怎么可能价值较大?
相反,冷香丸是中药,运输主要靠陆运。它对环境的要求较低,只需普通存储和普通运输,且采购批量大、批次少、流向集中,大部分是客户自提,相应地物流费用比较低。它在中药市场可集采集发,和主要客户已实现药品库存信息共享,业务费用较低。客户主要都是大客户,信用等级高,恶意纠纷少,客服费用较低。这种利润率明显较高的产品,怎么可能价值较小?
财务总监:这两种产品,采购成本和销量相差无几,因此销售成本是差不多的。但白加黑的售价较高,因此销售收入较高,提供利润较多。
至于你们说的物流费用、业务费用、客服费用,那都属于期间费用。按会计制度规定,期间费用是不计入销售成本的。它们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码事,将两者混为一谈,说出来真是会计界的笑话。
产品总监:根据销售现场经验,白加黑的销售价格是要高一些,但其成本更高。冷香丸的销售价格是要低一些,但其成本更低。我们衡量各产品究竟是赢利还是亏损,关心的是其整体成本和相应的整体价值。你们财务将所有支出划分为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就像柏林墙或三八线,很让人困惑。
在医药行业,药品自身成本比较低,而且其所占比重以后会越来越低;物流、业务、客服等费用比较高,而其所占比重以后会越来越高。财务报表只考虑销售成本的毛利率高得惊人,考虑期间费用的利润率却低得离谱?一张报表两个世界,真是鲜明对比。财务的成本数据,早已成为了业务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