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品组合与价格体系设计

在杭州的一次公开课培训上,有学员问到一个问题:我们要进入第三终端市场,是单品好还是产品系列好?

笔者回答:如果没有选择,那就全心全意聚焦一个主品;如果有选择,当然是核心单品+产品组合更接地气。

从销售效率看,不同的团队擅长卖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诊所终端擅长不同的专科疾病诊疗。组合产品可以增加销售的机会,增加团队销售收入,提高销售效率。

从竞争特点看,核心产品主攻市场,组合产品可以形成防御,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建立。

产品组合

大部分企业设计产品组合的时候,是按照科室、人群划分的,这是通用的思路。如修正药业斯达舒事业部的产品组合,如表3-3所示。

表3-3 斯达舒事业部的产品组合

序号

大类

子类

产品名称

1

消化系统类

抗酸药

奥美拉唑

2

法莫替丁

3

胃动力药

盐酸伊托必利片

4

胃溃疡药

溃疡灵

5

胃炎用药

斯达舒片

6

斯达舒胶囊

7

斯达舒分散片

8

胃康灵胶囊

9

香砂养胃丸

10

助消化药

健胃消食片

11

健胃消食片(儿童)

12

肠炎用药

庆大霉素碳酸铋

13

便秘用药

通幽润燥丸

14

肝胆用药

复方胆通胶囊

15

护肝胶囊

16

护肝片

17

产品组合策略是产品力的重要体现,它不是产品线的简单划分。产品组合不等于组合产品,也不等于把一系列产品简单叠加。

随着市场专科化、专业发展的需求升级,产品组合策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贴近市场。

这里介绍一个产品组合法则:治疗方案优先,即以治疗方案为核心组合相关产品。比如中药、西药组合,药品和器械组合,序贯用药组合,内服外用组合等等。

如阿斯利康联手绿叶制药,丰富心血管治疗领域的产品线,国内总经销中成药血脂康,进一步优化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再来看一个案例:某企业为推广一种消化系统化学用药,以及一种中药肠胃产品和一种抗生素产品,经过研究,设计了一个产品组合,提出胃病新三联疗法(区别于胃病三联疗法)概念,结果终端客户接受度非常高,仅河南一个省区一年销售达4000件。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案例——南京同仁堂的安舒疗法(安宫牛黄丸+舒冠颗粒组合),就是以治疗方案为准则的产品组合策略。

治疗方案优先法则,它是以疾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体现,它可以横向提炼为整体解决方案,纵向提炼为全病程管理,在学术上可以提炼为特色治疗方法。

价格体系设计

三终端控销当中,控价格就是科学制定价格体系,通过合理分配产品销售利润,让渠道各环节有利润可赚,从而通过渠道推动产品的销售。

控销产品的价格体系设计,关乎渠道各个环节的动力,关乎消费者的购买承受力,关乎企业短期利润和长期发展需要,定价定天下。

控销124价格设计法则

控销发展这么多年,价格体系设计已经形成了一个准则,就是大家熟知的124法则。比如零售价格100元,供货给终端的价格就是50元,县总的底价就是25元。

(1)从某药厂的黄芪颗粒看定价体系。

该药厂是三级控销模式,以15g规格为例,按照扣率计算,如表3-4所示,分别是:

表3-4 某药厂15g规格的黄芪颗粒定价体系

省总

地总

县总

供货

零售

30

44

58

98

178

供货价38扣

供货价45扣

供货价60扣

零售64扣

因为零售利润过低,各地零售价格参差不齐,后统一调整为198元/盒。

(2)从某药企的层级价格表看三终端产品如何科学定价。

某药企三终端事业部的一份产品层级价格表显示,该事业部核心产品0.2g规格的×尔胶囊(口服免疫球蛋白),日均用药成本12元。

该价格是三终端控销模式典型的4级价格体系,如表3-5所示,加价率分别是:

表3-5 某药企4级价格体系

省总

地总

县总

终端

供货

零售

60

75

90

158

238

20%

20%

75%

50%

按照扣率计算,如表3-6所示,分别是:

表3-6 某药企核心产品的价格扣率

省总

地总

县总

终端经理

供货

零售

60

75

90

158

238

供货价38扣

供货价47扣

供货价57扣

零售64扣

两个定价案例告诉我们,价格体系未必要遵循124法则,具体还是要结合企业的营销资源、产品面临的竞争环境来设计。

如何科学定价

如何科学定价并无定法,但总体上还是有五个原则供参考:

(1)根据渠道环节的长度,设计不同渠道环节的利润;

(2)兼顾日均用药成本,考虑患者的经济负担;

(3)兼顾直接竞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匹配企业营销推广模式,如高价格、高毛利要匹配高举高打的策略;

(5)参考诊所终端在产品涉及病种的客单价,考虑医生处方难度。

中国的人口地域及人群构成,决定了三终端市场的消费主力不在一、二线城市,而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和广大农村,懂得这个市场特点,所有行业的产品都可以逆袭成功,如拼多多、OPPO等。

如果把中国的消费者划分层级,富人级是奢侈品消费主力,近1亿人的中产阶层需要消费升级,而广大消费者依然需要的是“廉价”。

诊所终端的客单价,农村市场平均在100元以内,城镇市场在100~200元以内。从这点出发,口服药30~50元的价格比较适中。

药品的价格有其自身特性,一类是由药物经济学决定的新药,一类是由渠道特点决定的处方药,一类是由市场化决定的普药,还有一类是介于普药和新药之间的,我们称之为半新药。

药品的价格要考虑成本费用,研发是成本,药品的营销推广是二次研发,也是成本,如果不是普药,半新药的价格在50~100元之间算中等。

按照日均用药成本,5元以下属于基本药物、低价药,5~10元属于价格适中的药,10~15元属于价格中等偏上的药,15元以上属于价格相对高的药。

这些只是经验之谈,仅供企业价格决策的时候参考。

案例:笔者担任营销顾问的某家药企,其核心产品零售价最初是68元/盒,学龄前儿童5天的服用量,日均用药成本是14元。在最初市场走访调查的时候,很多医生都反映这个价格偏高,尤其是如果一次性处方3盒以上,处方难度也会增加。

后来企业组织价格的专题研讨会,讨论后形成两个方案:

第一种,维持原价格不变,增加市场投入;

第二种,零售价格调整为49元,企业最终结算后利润大幅降低。

如果你是决策者,你该如何定夺?

分析:该产品的日均用药成本为14元,调整后日均用药成本在10元以内,优势在于处方难度降低了,劣势在于渠道环节利润空间降低了。

所以,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匹配,原价格也是可以的。但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要和价值吻合,要从产品包装、专业化推广、学术平台等方面去提升产品价值。

如果考虑医生处方的难度和信心,考虑更广泛的患者价格接受程度,考虑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价格调整为49元也是完全可行的。

小结:安宫牛黄丸一粒可以卖到598元,片仔癀一粒可以卖到500元,东阿阿胶250g一块可以卖到1499元,而抗病毒、双黄连口服液零售价格也就每盒十元二十元。由此可见,核心单品的价格体系设计并无绝对法则,因时因地而不同,高有高的套路,低有低的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