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又说到了损卦,这九卦之德,我们在前面大多是具体讲过的。“损,德之修也”,这就是我们德业修养的具体入手之处。前面说了“德之基”、“德之柄”、“德之本”、“德之固”,现在这个损卦,就是讲我们应该怎么修德。
损卦。修德要怎么修?要靠“损”来修。当然,这个“损”不是让我们损人,而是要我们损己。损己的内容是什么?就是把自私的、贪欲的、七情六欲中种种不良的东西,都要把它损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每一天都要多多益善,你的学问越多,成就也越大,所以做学问要广参多学。但是为道,你要想在道上行,要想把精神境界、德行修养提上去,那你的方法就只是一个“损”字。为道日损,要损到什么程度呢?要把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统统除掉,要把我们内心的七情六欲减损干净,达到一种空、净、无的程度。我们平常念《金刚经》,经常念“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四相”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无我相。“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要损减到把对自我的执著、贪念,统统都要放下,达到“无我”的境界。
损卦的大象辞说:“君子以惩忿窒欲。”这就是损卦在我们的德业修养上所提出的要求。所谓修道的过程,就是把我们身心上的各种习气、欲望清理干净的过程,真正要日损一日,损之又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修道上路了,不然的话,光嘴巴上说学道、修道,到头来仍然一无是处。
益卦。“益,德之裕也”。损益之道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讲完了损卦就一定要讲益卦。这个“裕”就是富裕、充裕,是说一个人体现出德业充裕的状态。也可以这样解释,“裕”就是人的精神、道德本身所具备的一种丰富性、一种自利利他的丰厚特性。自利,学佛求道肯定能够自利,也就是完成自我在精神上的圆满性、超越性,所谓成佛成圣得道,就是最高的自利。但你为什么要成佛成圣得道呢?是为了普度众生,自利是为了利他,自利利人,益己益人,自他不二。总之,这都是通过益卦来体现出“德之裕”。
把自利利他、益己益人的手段落到实处,就是益卦的大象辞所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我们看这儿所举出来的九卦之德,个个都是针对我们的精神修养而谈的,尤其是九卦的大象辞,说得特别细腻。
这里说见善则迁,我们看见好的就要去学,就要从内心中向人家看齐;有过则改,发现自己身上有毛病的地方,当下就要把它改正,不能放任自流。这是“益,德之裕”对我们在德业修养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