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经销商要赋势、赋责、赋权

《执行官》:很多企业相信自己的团队、强调直营,这样做效率高,成本也高。经销商往往不是自己的团队,因此往往存在效率低、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作为渠道赋能专家,你不但实战过TCL的渠道深耕,而且也是联想、华帝、东风、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常年渠道顾问,你认为厂家应该如何赋能商家?

杜建君:深远在十几年的咨询服务过程中,最重视的就是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渠道体系的变革与建设。经销商的转型升级,不只是我们服务过的这些企业,在很多大型企业中都是重要的话题。

概括来讲,经销商转型的路径主要有三个形态:

第1,​ 要把很多销售型经销商向营销型转型。

第二,要从商贸型向服务型转型,整个中国社会现在是大服务化时代的开始,服务的能力与文化是一个经销商转型的重要内涵。

第三,要实现粗放型到精益型的转变。

这些转型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大有文章。如同过河,在第一阶段经销商的定位仅仅是一个船,比较灵活、随时听召唤,但是船的承载和效率是不够的;在第二个阶段,要把船要变成桥,起到调控作用,而桥需要固定化、通畅化,形成独有的价值;在第三个阶段,在企业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时代,要形成路网——宽阔的网络(天上地下)。从船到桥,再到网路的过程是经销商转变和成长的历程。

因此,基于厂家的战略需要,深远顾问会建议从几个方面来对经销商实施变革:

第1,​ 需要赋势,“势”的形成对于经销商在市场、品牌领域的攻城拔寨至关重要。

第2,​ 需要赋责,没有责任、唯利是图的经销商很难有大的作为,很难走得远。

第3,​ 需要赋权,有责必有权,如果经销商没有足够实施权力的能力,也很难达成目标。

第四,在这三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赋能。多年来,深远集团在渠道赋能的心得是,把咨询、培训、辅导、认证、检核形成五位一体的深度赋能方法,助力经销商成长、催化经销商转型。

自2005年起,我们在为联想服务的13年,根据联想每年的营销战略的目标,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对象的经销商来赋能。首先,在经销商里边选择标杆经销商,选择标杆市场、标杆终端、标杆老板、标杆操盘手,从这些标杆案例的基础上,开发课程体系,把课程案例和执行手册成为联想渠道的指导工具;其次,我们在联想辅导时,培育联想优秀的经销商,让这些老板和操盘手做大联想学院的讲师和教授,把他们的实践经验、创新方法,形成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作为联想内部学习的重要工具。

《执行官》:过去,厂商一体化协同更多是表现在执行层面。在你看来,似乎认为未来提到应该进行战略文化的赋能越来越重要,能详细谈谈文化赋能吗?

杜建君:“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走进了“新常态”,开始处于较长时间的U型转型期,而国际、国内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不可预测性的事变也越来越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挑战。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创业、成长时期,到现今走到了更高层面的发展壮大期,面临的挑战因素非常多。从营销角度讲,如果我们单从4P业务战术层面延续过去的经验,已经捉襟见肘了。只有用新的视角、新的角度,从价值观、战略、机制三个层面入手,加强厂商之间的变革共识,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上上升到更高、更健康、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层面。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深远与美的有十几年的合作历史,美的目前在国内推进区域大客户战略,把区域经销商集中成为一个中心平台,形成厂商高度协同、战略高度一致的市场命运共同体。为了达到这样的战略意图,美的不惜重金组织大客户和投资人,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一周的封闭式的培训。我也参与了讨论和分享,感受很深刻。参加这次学习很多经销商老板都有几亿甚至百亿元的市场规模,但他们平常很难有集中的培训机会。美的为这些经销商的赋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执行官》:在互联网的持续冲击下,企业面临层出不穷的新平台、新模式、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渠道面临怎样的冲击与机遇?又应该如何通过变革进行赋能?

杜建君:互联网的冲击大家都感同身受,深远集团这几年为企业提供咨询时也遇到很多挑战。简单来说,互联网冲击的第一就是价格体系,第二是用户开始分散,第三渠道终端的有效引流遇到困难。从有利的方面看,我们要有信心,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刚需存量是巨大的,消费升级快速增量。中国既有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也有过渡时期的黄海市场,还有一些创新的蓝海市场。中国市场的丰富多彩,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机会。

我认为渠道通过变革赋能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分、合、融。

第一点是“分”:随着消费者分化越来越明显,企业在渠道建设上不能抱残守缺,市场细分是当今的主旋律。不久前,我到英国伦敦走市场,就发现英国食品极为丰富,特别是在超市。与英国相比,中国的食品在细分度、层级上有很大差距。一个细节是,超市的一个货架上全是生日贺卡,类型涵盖几乎所有年龄阶段、性别等状况。一个贺卡的分类就如此细致,可以看到我们在细分市场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第二点是“合”,即整合,进行有效的协同,形成良好的竞争体系。现在有些企业不大,但分出了很多所谓的事业单元,分兵作战,使得资源极为分散,也让经销商畏难而退,大大降低了经营效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共享,很多工作可以整合。所以,我认为“合”在经销商的转型上至关重要。

第三点是“融”,兼收并蓄,不是简单的兼容,还包裹更多战略要素,形成有机统一,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化合能量。

所以我觉得“分、合、融”符合当今市场细分化战略、平台建设和跨界信息共享的价值诉求。举个例子,近年来中国解放军陆军变革很大,最典型的是合成营的建制,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结合在一起,融汇在陆军的加强营里面,这样的作战单元效能与使命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执行官》:作为具有战略视野的渠道赋能专家,你认为厂家在布局渠道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杜建君:

首先,选好市场、科学布局、循序渐进。做渠道是欲速则不达的事,必须科学布局,让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参与使企业可以进行更好的布局。比如,我在2003年为比亚迪汽车做咨询,比亚迪刚开始进入汽车领域渠道建设是一张白纸,在市场上是一片空白,就是我们帮助比亚迪做了布局规划。后来比亚迪F3在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我认为深远是有很大贡献的。

其次,要建立标杆,积累信心与经验,取得进一步突破。有一个对行业影响深刻的案例是富安娜。富安娜之前做床单、床罩,是一家不大的企业,原来他们的商品主要摆在百货商场货架上卖,很难卖出价格。后来,我们协助他们实行直营化的店面建设,就是“直营店+高强度市场精耕细作”模式,之后这种模式从深圳推广到东莞,延伸到广州,逐步突破,在整个广东市场建立起良好的直营机制、专门店的建设机制、品牌机制和直营管理模式。最后,他们又将直营制度推广到全国中心城市。

最后,甄选更优、共进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刚开始,做生意讲的是“摸石头过河”,发展市场和渠道都是完全一厢情愿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怎么办?就要优化甄选,形成更好的命运纽带。比如,我们在服务美的、华帝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不断优化、甄选、共进的过程。

孤友家明:你如何看待新零售,如何看待京东最新的百万便利店计划?

杜建君:我觉得像京东、阿里巴巴这种平台化的公司,其扩张是没有边界的,必然会延伸出各种业务。技术因素也在改变商业外延的速度,包括智能购物、智能驾驶在内的AI技术,未来不仅会给零售业,也会给很多其他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新零售的概念,我觉得不新鲜,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京东的线下便利店计划是这方面战略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