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才的二八定律

通过这个案例我一直在想。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反映了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体。但是,要撬动团队智慧的力量,还必须得有一个诸葛亮领头,因为十个臭皮匠也不是一个诸葛亮。

现在很多组织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上,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效果不大,有一个误区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保留和培养,在团队建设上,重视数量、重视均衡,重视全面,希望雨露洒向所有人,提高满意度,这样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当。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莱多,在研究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务和收益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于是提出了“二八法则”。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想一想,生活中这个现象还是挺普遍的:

比如服装市场品牌众多、玲琅满目,不过如果统计的话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不仅是服装品牌,其他品牌也差不多如此。

在股市中,20%的人挣到钱,80%的人亏损;

在一个论坛上, 80%的精品文章是由20%的作者发表的;

还有,20%的大城市、大企业网络了80%的精英人才;北上广深杭20%的城市集中了最好的80% 的互联网企业等等。

一个越成熟的市场,不均衡的现象就越明显。

其实企业经营也有这样的特点: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营业收入;(大家可以回去对自己的公司统计一下);20%的产品或者客户带来了80%的利润。等等。

“二八现象”说明了这个世界里,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不均衡。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付出了相同的努力,就一定会得到相同的回报。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在不知道二八原则之前,我们做客户也许会认为所有客户都一样重要,每一个产品都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的机会都必须抓住;那学习完之后,我们就应该知道,既然80%的收获来自20%的客户与产品,我们要把自己80%的精力和支出放在最重要的20%的产品和客户身上。

如果是一个管理人员,在面对繁缛复杂的环境和问题下,就要学会抓重点,将自己80%的时间和精力优先解决最重要的那20%的问题,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看来,能不能抓到重点,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如果做投资,也要把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如果是普通的员工,需要把自己最有效的20%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工作处理上,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用垃圾的时间去处理垃圾的事情。我观察到,有些员工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恰恰是找到了表现自己、成就业绩的关键。

企业经营有二八法则,那么人才贡献是否也有二八现象呢。

伊利集团是中国奶业的老大,曾经说过: “关键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具增长潜力和价值的资源,关键人才占伊利员工比例为16.74%,但是公司将近80%的价值是由他们创造与产出的。”

可见,人才贡献也有自己的二八定律。

既然有一些关键环节对组织运营起关键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既然有些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对与组织效率是关键的,把这部分人用好、留住,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就能够实现发挥四两拔千钧的作用,保证组织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不少人在构建人才管理体系时,喜欢把资源均匀地洒向所有人,看似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以人为本。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公司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让每个人都沾到雨露,每个人只能占到少量的一点点。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不仅员工们没有什么感觉,而且让那些努力的、敬业的员工反而感到没有重视,备受打击。如果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变相地浪费资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曾经有不少带队伍的人向我反映自己的无奈:公司虽然对自己的激励和培养是足够的,但是由于缺少了骨干层的激励和培养,即使自己再努力、再敬业、再怎么塑造个人魅力,还是事倍功半。如果能关注下一个层次的核心骨干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就可以以点带面,培养中坚力量,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率地方法。

识别并开展关键人才管理的好处对于组织来说,就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好钢用在刀刃上。